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性买方市场的基本形成,国际间的产业竞争日益加剧,产业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地位的决定性因素。金融服务业作为一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的高低、升降是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2006年12月11日,根据入世承诺,中国金融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外资金融机构在机构设置、业务范围和业务种类上将逐步一致,而许多国际大银行、保险公司、投行在资金调配运用、资产种类、成本控制、经营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使中国金融服务业面临推进金融市场开放、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和提高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等多方面的挑战与考验。2007年8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至今已经席卷了无数金融服务机构和大型跨国公司。因此,如何客观评价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导中国金融服务业抓住机遇,迅速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保证其平稳过渡,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基于此,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问题,主要内容与观点如下:
一、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首先,在考量服务、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业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金融服务业界定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与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保险辅助服务、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典当、其他未列明的金融活动等。其次,在梳理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金融服务业是一个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行业,其国际竞争力具有独特性。具体体现为较高的创新能力、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法律法规、适度的监管制度和良好的诚信环境。
二、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金融服务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只研究了金融服务行业的主要细分行业——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通过对金融服务业规模(单位数、资本、从业人员)、结构(行业、所有制、资本、就业)、效益(总体收益规模、主营业务收入)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金融服务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2)金融服务业结构不均衡。
(3)金融服务业竞争力不高。
(4)金融服务业的业务创新能力不强。
(5)适应全球化能力不足。
(6)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存在漏洞。
三、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作用机理
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结合中国金融服务业的实际,本文提出了影响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七因素模型”。通过模型分析了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技术创新、相关与支持产业、开放度和政府七个方面对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1)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而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则在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金融服务业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能够深化金融服务业的分工,能提升金融服务创新能力,有利于金融服务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资本资源有利于金融服务业规模经济的形成,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其抗风险能力。
(2)金融服务业直接面对广大消费者,消费者的性质、消费能力、需求的国际性都会影响金融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企业战略、国内竞争力程度均能影响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4)技术创新能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利于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5)相关和支持产业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经济信息环境,发挥金融服务的群体优势。
(6)开放度能扩大金融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能力,促进金融服务业监管,提高金融服务业效率。
(7)政府通过金融服务业监管能够影响金融服务市场竞争,控制金融服务风险,由此提升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
四、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技术创新、相关与支持产业、开放度和政府七个方面选择指标,构建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银行业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1996年有所下降,1997年之后银行业国际竞争力逐年提升,尤其是2001年入世后,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开放度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扩大,银行业国际竞争力上升幅度增大。
五、证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对中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其影响力度为0.47427,中国证券业的资产规模逐年提升,但相比发达国家证券企业来说规模明显偏小,且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均低于发达国家证券企业,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后股改时代”,证券规模迅速扩大,新产品新业务不断推出,市场参与者更加多元化,这将有利于中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求状况影响因素对中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21801,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居民和企业对资本市场的需求增加,这将有利于提高证券业国际竞争力;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开放度及政府影响因素对中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11943,证券业的业务范围过多的局限于一些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收入来源是手续费收入、金融服务企业往来收入及利息收入;相关和支持产业影响因素对中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11680,社会化服务水平从1995年的0.248逐年提升到2006年的0.322,金融服务业的各子行业大力发展,这都有利于证券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证券业国际竞争力1996—1998年有所下降,1999年之后逐年上升,2005年又有小幅下降,2006年证券业国际竞争力大幅上升。
六、保险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对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产要素,其影响力度为0.48070,中国保险业从业人数较多,占整个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的45%左右,但保险资产、保险业增加值占整个金融服务业的比重较低;需求状况影响因素对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15562,中国人均GDP从1995—2006年增长了将近两倍,城市化水平也增长了将近一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增加了,保险密度由1995年的56.39元增长到2006年的431.3元,这促使保险业迅速发展,大力创新产品和服务;相关和支持产业及政府影响因素对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13676;开放度、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及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对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10363,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开拓海外市场,因此面临全球范围内的风险,需要实施全球风险管理。入世后,中国保险业逐步开放,保险市场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这将有利于中国保险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逐年上升。但目前中国保险业还处于追求粗放型经营的阶段,追求外延规模不断扩张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制约了其效率的提高,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内部管理水平没有随之提高,导致整体效率较低。
七、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及政府影响因素对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58176,金融服务业的从业人数、总资产规模逐年增长,社会化服务水平从1995年的0.248逐年提升到2006年的0.322,金融服务业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烈,这都有利于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求状况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20331,中国人均GDP、城市化水平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增加了,这促使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大力创新产品和服务;相关与支持产业、开放度和技术创新对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度为0.12561。相关产业迅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入世后,中国金融服务业逐步开放,国内市场逐渐融入国际市场,国际先进的技术、产品和服务逐渐进入中国市场,市场竞争加剧,这将促使中国金融服务业不断提升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1995—1999年逐年上升,2000年有所下降,2001—2006年又大幅提升。2000年投资开放度有所下降,导致2000年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下降。
八、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英国、德国、韩国、香港等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服务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发现它们的传统金融服务业均很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达,金融服务创新活跃;均采用混业经营、统一监管;均形成了金融服务产业集群。
借鉴发达国家和亚洲国家与地区金融服务业成功经验,本文提出了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具体对策与措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进一步提升中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监管体系;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增进内部产业合作,实行混业经营;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技术创新;坚持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化经营的力度;加快产业集群的步伐,形成综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