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疾病。近20年来,现代医学在AMI治疗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AMI急性期住院病死率由15%左右下降到10%以下。中医药特别是中西医结合在救治AMI方面也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的研究工作。但是,在循证医学日益普及的今天,由于中医药在循证医学记录上是零,《AMI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没有提及中医药。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将使中医药治疗AMI的地位进一步下降。2002年一份横断面调研结果显示,2000年北京市三甲中医院AMI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同地区同级西医院(15.35% vs 6.98%),而且许多实际治疗措施仍停留在再灌注治疗时代之前的水平。因此,降低AMI住院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是北京地区中医院提高急症临床工作的当务之急。近20年来,人们的饮食结构、人口的年龄构成、不同疾病的发病年龄以及人类的疾病谱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也随之产生了变化。AMI中医证候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既往的中医治疗理念(如,益气活血治则)是否需要作相应的转变?需要在医疗实践中找出答案。在AMI这一危重症治疗上,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变化及我们并不乐观医疗现状,我们有必要摸清自家家底(特别是,围绕降低病死率的关键环节方面寻找与《指南》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且总结反思我们的中西医治疗理念方面的问题。这对于改进我们的治疗观念和完善治疗手段,创造出中医药在AMI治疗中的特色,进一步降低AMI住院病死率,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特色,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研究正是针对以上几点,对东直门医院进行横断面调查,以期在临床治疗学方面寻找与《指南》之间的差距,同时通过病人不同时间点中医四诊的客观表现,对AMI的证候特点及基本病机进行再认识。方法:1)将1999~2002年122例AMI患者的病例资料填入中国中西医结合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AMI住院患者治疗现状调查表》,然后将有关数据内容输入数据库,分析AMI治疗情况。并对病死率与疾病一般因素和各种治疗措施之间进行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元回归分析,论证中医药对AMI患者救治的贡献度。2)对其中的36例(曾接诊或经治的)心梗患者进行为期3周的动态证候学观察,并用中国中西医结合会虚证和血瘀证辨证标准进行判定,分析证候内在的变化规律。3)以《AMI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的高质量治疗(具体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住院24h内用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肝素/低分子肝素)为判定标准将上述进行证候观察的36例分为两组--A组(治疗上比较符合《指南》要求)和B组(治疗上与《指南》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分析两组在防治AMI并发症和保护心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1)我院近4年来AMI平均住院病死率为13.11%。早期再灌注治疗率为29.51%,49.98%的适宜溶栓的患者未得到溶栓治疗,再灌注治疗的益处未得到统计学证据支持。血管<WP=5>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β-B)平均使用率分别为48.04%、47.06%,有逐年进步的趋向。中药使用率为99.02%,静脉制剂是中药参与AMI治疗的主要药物形式。其中,益气类、活血类占97.06%。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有降低病死率作用的β-B、活血类中药并不能成为AMI的保护因素。2)A组较B组能更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保护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LVEF 58.06±6.34% vs 53.40±6.34%,P<0.05;QRS记分3.06±0.93 vs 3.90±1.41,P<0.05)。3)对没有严重并发症的36例AMI住院患者进行三周动态观察:在AMI持续胸痛发作时,证候表现以气滞血瘀为主,兼有气虚。胸痛缓解之后,大部分患者气虚、气滞症状消失,气滞的出现与梗塞后心绞痛发生有关,而气虚证出现则与心功能不全有关。血瘀证是AMI患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并贯穿疾病的整个急性期。结论:在东直门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AMI占到相当大的比例(99.02%),但是中医药(特别是活血类中药制剂)治疗AMI的疗效并未得到统计学证据支持,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优势未得到很好体现。治疗理念、技术手段、病患自身特点、中药厂家等诸多方面影响限制了中医药疗效的发挥。在其中,忽视证候的时相性变化和循证医学理念执行的不到位是最主要和亟待改进的两个问题。在贯彻《指南》方面,东直门医院有逐年进步的趋向,但与《指南》要求尚在一定的差距。严格执行《指南》是东直门医院提高AMI救治质量的保证,也是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的基础。本次有关AMI的中医证候研究结果与既往报道不尽相同,提示本病的证候特点可能较以往发生了改变,而中医治疗仍以原有认识为基础可能是影响中西医结合疗效发挥的因素之一,以上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如何在充分执行现有先进的诊断、治疗标准和稳步开展先进技术手段的基础上,转变经验医学理念,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是今后提高对于重大疾病临床疗效,尤其是急症临床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