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血可舒预防及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伴发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 方法:(1)选择30例正常人进行血可舒干浸膏体外实验研究。抽取正常人静脉血,编号后随机分为A、B及C组,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份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血浆血小板表面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抗凝血酶-Ⅲ(AT-Ⅲ)。检测完毕后A组加入生理盐水0.1ml,B组加入1%血可舒干浸膏0.1ml,C组加入10%血可舒干浸膏0.1ml,37℃水浴30分钟后再次检测各项观察指标。观察加药前后PT、APTT、TT、Fg、GMP-140和AT-Ⅲ的变化。(2)选择39例已确诊为恶性血液病拟进行化疗的患者进行血可舒临床研究。根据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化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化疗同时服用血可舒干浸膏/或血可舒水煎剂。对化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高凝状态的发生率、PT、APTT、TT、Fg和D-dimer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体外实验研究:对照组经水浴30分钟后PT、APTT延长,TT、Fg及D-dimer变化不显著,GMP-140升高,AT-Ⅲ减少。实验组PT、APTT及TT明显延长,Fg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D-dimer变化不显著;GMP-140升高但无对照组显著(P<0.05);AT-Ⅲ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两组实验组之间除GMP-140有差异外其余各项指标无统计差别,高浓度组更明显地抑制GMP-140的升高(P<0.05)。(2)临床研究:对照组化疗前有52.63%,化疗后有73.68%的患者发生高凝状态,观察组化疗前有65%,化疗后有40%的患者发生高凝状态(P<0.05)。化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T、APTT、TT和Fg变化不明显。化疗后对照组D-dimer上升,但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化疗后D-dimer下降(P<0.01)。 结论:血可舒可有效预防及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时的高凝状态。血可舒主要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以及促进纤溶活性,在抑制血小板活化,促进抗凝活性等方面也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