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正常听力的耳鸣患者进行纯音测听、声导抗、耳鸣测定、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ABR)及高刺激率ABR等客观听力学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试图寻找耳鸣与各项测试方法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耳鸣的产生机制及耳鸣诊断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正常听力的耳鸣患者50例(69耳)作为耳鸣组,选取30例(60耳)无年龄和性别差异的正常听力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对耳鸣组和对照组进行纯音测听、鼓室压图、声反射、耳鸣测定、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11.1/s)及高刺激率ABR(51.1/s)的测试。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耳鸣组69耳中66耳(95.65%)成功匹配的耳鸣频率均在音频范围内,出现较高的频率依次为4k、6k、500、125、250、8kHz,其中49.3%后效抑制试验阳性,耳鸣的相对强度为阈上8.8-16dBnHL。耳鸣组TEOAE及DPOAE通过率分别为66.7%、88.4%,明显低于对照组,耳鸣组500Hz和4kHzDPOAE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且500Hz、750Hz、3kHz、4kHz、6kHz、8kHzDPOAE的反应幅值与对照组相比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鸣匹配主调与其相对应频率DPOAE反应幅值下降(或未引出)有较高的对应率(平均61.22%);耳鸣组和对照组均可引出重复性较好的ABR波形,两种刺激率ABR均表现为耳鸣组Ⅰ、Ⅲ、Ⅴ波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Ⅰ波潜伏期明显延长,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种刺激率ABR测试Ⅴ波潜伏期差值和Ⅰ-Ⅴ波间期差值耳鸣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所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ABR测试出现大Ⅲ波小Ⅴ波者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耳鸣组与对照组Ⅴ/Ⅰ波幅比值均>1。结论:1、纯音听阈正常并不代表耳鸣患者的听功能良好,通过对其进行TEOAE和DPOAE的综合测试,可以先于纯音测听发现耳蜗毛细胞功能的早期改变,为耳鸣的耳蜗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2、相当一部分正常听力的耳鸣患者DPOAE反应幅值下降或缺失的频率与耳鸣音调匹配的频率是对应的。3、对正常听力的耳鸣患者行ABR测试可以帮助对部分耳鸣进行病变部位的诊断,为耳鸣产生的中枢机制提供依据,本研究中未发现蜗后病变患者。4、部分正常听力耳鸣患者可以出现两种刺激率ABR测试各波潜伏期的延长,以Ⅰ波潜伏期延长更为显著。5、部分正常听力耳鸣患者的两种刺激率ABRⅤ波潜伏期差值大于0.3ms,提示可能存在听觉传导通路上的血液供应障碍。6、部分正常听力耳鸣患者ABR测试表现为大Ⅲ波小Ⅴ波,这可能是某些耳鸣患者的特异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