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朔现象”作为20世纪末的重要文化现象已被很多人研究解读,并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这些成果或大褒或大贬形成显明对立,也给后人对“王朔现象”的定位增加难度。本文在“王朔现象”的喧哗已趋于平静时,重新解读研究“王朔现象”,力求揭示其喧哗时掩盖的一些问题,以期达到缝合褒贬双方矛盾的可能。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游走在大众文化中的精灵王朔的走红和“王朔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兴起发展有很大关系。王朔很巧妙地抓住了这个契机,一举成名。王朔的创作贴近市民生活——“边缘人”的脱离常规的生活,再加上如痴如醉的纯洁爱情,很快俘虏了以“快乐移情”作为阅读目的的普通人。王朔直接参与编剧并策划了一系列电视剧的拍摄,借助于影视等大众传播手段,他的作品很快成为市民大众的文化快餐。虽然王朔的成名与他个人的天才努力有很大关系,但大众文化此时在大陆的初步发展也为他凭添双翼。王朔开始时对大众文化并没有反感,而是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投身于大众文化的洪流中。大众文化作为官方主流默认的一种文化,在大陆兴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虽然中外很多名士对其消极意义透析深刻,但却不能抹煞其存在,阻碍其发展。从某种层面上说,大众文化适时转移了大众的不安全情感,维护了社会安定,从而维持了社会生产力(主要指人的因素)的再生产,所以大众文化也有其积极意义所在。王朔虽然借助于大众文化成名,但投身其中却逐渐发现他更喜欢也更适合作家的身份,于是他决然与大众文化脱离了关系,重新回到了书桌前。第二部分:“躲避崇高”的真实与虚伪王蒙以“躲避崇高”定位王朔。王朔反叛权威和传统,采取的姿态却远离“崇高”。他以极度粗鄙化的语言,调侃讽刺一些被传统奉为神圣的事物,解构了其原来的庄严感。这种表现方式为大部分文化精英所憎恶,由此他们把王朔解读为“毒蜘蛛”、“卡洛因”。长期以来,文化界已经习惯了“循规蹈矩”的正统文学,以至于对王朔的“非礼”行为不能接受,因此造成对王朔的误读。其实,王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