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肢蹄病严重危害着奶牛的健康,造成奶牛养殖和医疗成本的增加,同时奶牛泌乳量的减少和因疾病而过早淘汰,严重降低了奶牛业的经济效益,阻碍着奶牛业集约化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对黑龙江省某规模化养殖场进行了肢蹄病与跛行情况的调查,并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为该牧场提出了奶牛肢蹄病的防控建议。同时研究奶牛跛行与蹄部温度、蹄角质硬度的关系,探讨蹄部温度、蹄角质硬度应用于奶牛跛行诊断的可行性,为奶牛跛行提供早期、实用的临床诊断手段。对试验牧场的奶牛肢蹄病发病情况和发病原因进行调查。同时对该牧场泌乳牛进行跛行评分、体况评分、飞节损伤评分和后肢清洁度评分,收集年龄、日泌乳量等奶牛的个体信息,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探究各种因素与跛行间的关系。在奶牛修蹄时,使用红外温度计测量右后蹄的蹄部温度,使用手持式邵氏硬度计测量右后蹄外趾的蹄角质硬度,绘制ROC曲线,分析其与跛行程度的关系并确定最佳阈值。收集了505头奶牛的肢蹄病发病情况,发现该牧场肢蹄病发病率为28.91%,其中四肢关节病发病率为7.13%,蹄病发病率为25.54%,存在有多种肢蹄病混合发病。发病率最高的四种肢蹄病分别为:蹄底挫伤(发病率8.91%)、变形蹄(发病率8.32%)、白线病(发病率8.12%)、跗关节肿胀(发病率7.13%)。收集了631头奶牛的跛行与相关风险因素的数据,跛行评分≤2的奶牛共有415头,占调查总体的65.77%;跛行评分≥3分的奶牛有216头,占调查总体的34.23%。消瘦奶牛的平均跛行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和肥胖奶牛(P<0.05)。随着奶牛胎次和年龄的增加,奶牛发生跛行的越多,跛行程度也越重。围产期奶牛的平均跛行评分高于其他时期,并与泌乳后期奶牛之间差异显著(P<0.05)。奶牛的泌乳量随跛行程度的升高而降低,奶牛步履数的均值随跛行程度的上升而下降。跛行1分奶牛的日步履数与跛行3、4、5分奶牛的日步履数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测量165头奶牛的蹄部温度和蹄角质硬度,发现与健康奶牛相比,跛行奶牛的系部、远轴侧蹄壁、蹄底三角区的温度升高,并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远轴侧蹄壁、蹄尖白线区、远轴侧白线区的蹄角质硬度下降,并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显示试验牧场奶牛的肢蹄病发病情况较为严重,蹄病高于四肢病,存在多种肢蹄病混合发病。蹄底损伤、变形蹄、白线病、跗关节肿胀是发病率最高的四种肢蹄病。肢蹄病多发在奶牛的后肢,且蹄病多发于后蹄外侧趾;体况、飞节损伤程度、年龄、胎次、泌乳时期对奶牛的跛行程度均有影响。奶牛跛行会造成日泌乳量和日步履数的显著性下降;通过绘制ROC曲线,发现系部温度、远轴侧蹄壁温度、蹄尖白线区硬度的AUC均大于0.70,确定其对奶牛跛行诊断具有良好的效能,并分别建立了25.30℃(SP 74.7%、SE 61.3%)、18.75℃(SP82.7%、SE 57.3%)、46.5 HD(SP 51.1%,SE 83.8%)的最佳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