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通过改善学龄儿童情绪、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从而提高情绪调控、行为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性。方法:对383名学龄儿童实施为期6次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学龄精髓版),并运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和教师版分别于基线、培训后3个月和培训后6个月进行评估,从而比较SDQ各因子得分变化。结果:SDQ(家长版)结果:多动问题因子的干预后3个月得分低于基线,且干预后6个月得分进一步降低(F=28.14,P<0.05);困难总分因子的干预后3个月和6个月得分均显著低于基线(F=8.11,P<0.05)。SDQ(教师版)结果:多动问题和困难总分因子的干预后3个月得分均显著低于基线,且干预后6个月得分进一步降低(F=81.56~87.53,P<0.05);亲社会行为因子的干预后3个月得分显著高于基线,且干预后6个月得分进一步增高(F=27.99,P<0.05);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和伙伴问题因子的干预后6个月得分均显著低于基线和干预后3个月(F=26.92~63.66,P<0.05)。结论: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学龄精髓版)是适用于学龄儿童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初级方案,可以改善学龄儿童的情绪、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目的:探讨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通过改善学龄前儿童情绪、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从而提高情绪调控、行为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有效性。方法:对185名学龄前儿童实施为期8次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学龄前版),并运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家长版和教师版分别于基线、培训后、培训后3个月和培训后6个月进行评估,从而比较SDQ各因子得分变化。结果:SDQ(教师版)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多动问题、伙伴问题、亲社会行为以及困难总分的干预后3个月得分均显著低于基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4~97.11,P<0.05);其中多动问题得分干预后6个月进一步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85,P<0.05)。结论: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课程(学龄前版)的内容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年龄发展特点,是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以学校为基础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初级方案,可以改善儿童的情绪、行为和人际交往问题。目的:探讨针对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儿童心理危机知识宣教对提高教师创伤相关知识的有效性。方法:运用儿童创伤后所致心理问题知晓调查(教师版)分别对77名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进行创伤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评估,随后对其进行儿童创伤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宣教。干预后再次评估,比较各因子和选项得分变化。结果:创伤事件后反应因子干预前知晓率为61.8%,创伤事件后反应因子干预后知晓率为6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P<0.05);创伤事件应对策略因子干预前知晓率为57.1%,创伤事件应对策略因子干预后知晓率为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0,P<0.05)。各选项干预前后知晓率提高幅度差异较大,知晓率提高幅度最大为31.2%。结论:针对教师的儿童创伤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宣教能够提高教师对创伤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尤其对创伤事件后反应因子和创伤事应对策略因子方面提高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