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社会流动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以辽宁建昌农村劳务输出为例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这是基本国情。研究农村、关注农民,促进农业发展,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前提。在“三农”问题严重存在的形势下,应该把农民社会流动对农民社会生活的影响问题,作为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依据。作者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对农民社会流动问题倾注了大量心血,利用两个多月时间深入建昌农村对此进行系统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重要资料,为完成此项课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文章在总结前人有关农村社会流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实农村社会流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对国家有关农村政策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和建议。作者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应该尽早取消对农民社会流动的歧视性政策,取消限制农民社会流动的不合理做法,更多关心农民进入城市后的生活状况,探讨农民作为一个新的结构性要素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文章认为,应该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处理好农村的社会分层与农民社会流动问题,把流动农民作为从农民到工人的“过渡人”、村民和市民之间的“边缘人”来研究;应该关注农民社会流动所带来的冲突与失范问题,解决好对农民进城务工活动的限制问题;处理好人的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注重<WP=42>流动农民个人和群体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把农民流动现象视为市民社会萌芽的基本特征,从更高层次上研究农民流动的意义和影响。农民社会流动对农村社会生活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积影响两个方面。积极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流动使农村衣食住行更加现代化,婚姻家庭更加自由化、民主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意识不断觉醒,家庭意识逐渐淡化,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流动的负面作用,主要是使村民自治面临许多新的课题,造成公共管理的“当家人”缺位,使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难以实现,给农村的文化教育带来很大冲击,“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在广大农民心中也明显抬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巨大挑战。建昌县作为农业大县,具备中国农村的典型特征,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具有研究的普遍意义。针对建昌县农民社会流动基本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于解决全国农村所遇到的同类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要解决农村社会流动存在的问题,趋利避害,就要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一体化,促进城市化,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扩大非农人口比例;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土地的利用<WP=43>效率,促进农村人口渐进而有序的流动;尽快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贫富分化问题;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落实好这些对策措施,对于解决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必将产生深远意义。这正是文章的社会价值所在。此项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农民社会流动问题,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提出促进农民社会流动是解决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关键环节的观点。已往学术界对农民社会流动也多有研究,但往往专注某一侧面,因而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流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把农民社会流动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对其各个侧面进行综合分析,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其他文献
采用感官鉴别、显色反应及薄层层析等方法,对苦荞麦主要苦味物质和呈色物质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苦荞麦中主要苦味物质和呈色物质是黄酮类化合物,并且主要可能是芦丁。 The m
代理法律制度是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特殊部分,在民商事流转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代理长期被视为委任契约的后果,委任与代理不分,这一状况持续到德国民法大师拉邦德提
从龙单13玉米品种双亲自交系的特征特性着手,研究了影响龙单13制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优质、高产制种综合配套技术措施。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