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the video fluoroscopic study of swallowing,VFSS)作为筛查误吸的检查手段,探讨导致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发生误吸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康复科住院的有吞咽障碍临床指征的康复期脑梗死患者184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行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the video fluoroscopic study of swallowing,VFSS),根据检查结果是否发生误吸分为误吸组与非误吸组。VFSS检查观察指标:舌肌功能异常、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慢、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会厌谿滞留、误吸及隐匿性误吸;临床观察指标: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灶部位及是否为多部位病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观察指标有无差别,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观察指标对脑梗死后误吸的影响。
结果:
1.本组病例中,发生误吸者94例,未发生误吸为90例。误吸检出率为51.5%,其中隐匿性误吸49(26.6%)例,占误吸人数的52.1%。
2.单因素分析显示VFSS检查指标: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慢、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舌肌功能异常及会厌谿滞留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指标:两组间年龄≥60岁、伴有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及脑干梗死有显著差异(P<0.05),误吸组与非误吸组间性别、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多部位病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有喉上抬启动延迟(OR=2.648,P=0.016)、喉上抬速度减慢(OR=2.955,P=0.021)、喉上抬幅度不足(OR=5.049,P=0.001)、环咽肌开放异常(OR=12.398,P=0.025)、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OR=2.865,P=0.037)、年龄≥60岁(OR=3.906,P=0.002)以及脑干梗死(OR=5.769,P=0.000)是误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4.Hosmer-Lemeshw模型拟合指数P=0.670>0.05,认为该模型拟合较高;根据该方程的预测概率做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P=0.000,有统计学意义,95%置信区间为0.806-0.919,说明该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
结论:
1.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隐匿性误吸的风险,且误吸发生率仍很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康复期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舌肌功能异常、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速度减慢、喉上抬幅度不足、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及会厌谿滞留多种吞咽异常表现形式,其中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速度减慢、喉上抬幅度不足,环咽肌开放不全是引起误吸的病理生理学模式。
3.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年龄≥60岁、脑干梗死患者较易出现误吸,为高危群。
利用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the video fluoroscopic study of swallowing,VFSS)作为筛查误吸的检查手段,探讨导致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发生误吸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5月,我院康复科住院的有吞咽障碍临床指征的康复期脑梗死患者184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行咽动态透视录像造影检查(the video fluoroscopic study of swallowing,VFSS),根据检查结果是否发生误吸分为误吸组与非误吸组。VFSS检查观察指标:舌肌功能异常、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慢、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会厌谿滞留、误吸及隐匿性误吸;临床观察指标:性别、年龄、是否患有糖尿病、高血压、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灶部位及是否为多部位病灶。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观察指标有无差别,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观察指标对脑梗死后误吸的影响。
结果:
1.本组病例中,发生误吸者94例,未发生误吸为90例。误吸检出率为51.5%,其中隐匿性误吸49(26.6%)例,占误吸人数的52.1%。
2.单因素分析显示VFSS检查指标: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幅度不足、喉上抬速度减慢、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舌肌功能异常及会厌谿滞留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临床指标:两组间年龄≥60岁、伴有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及脑干梗死有显著差异(P<0.05),误吸组与非误吸组间性别、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多部位病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有喉上抬启动延迟(OR=2.648,P=0.016)、喉上抬速度减慢(OR=2.955,P=0.021)、喉上抬幅度不足(OR=5.049,P=0.001)、环咽肌开放异常(OR=12.398,P=0.025)、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OR=2.865,P=0.037)、年龄≥60岁(OR=3.906,P=0.002)以及脑干梗死(OR=5.769,P=0.000)是误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4.Hosmer-Lemeshw模型拟合指数P=0.670>0.05,认为该模型拟合较高;根据该方程的预测概率做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为0.860,P=0.000,有统计学意义,95%置信区间为0.806-0.919,说明该模型预测准确性良好。
结论:
1.康复期脑梗死患者存在一定隐匿性误吸的风险,且误吸发生率仍很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2.康复期脑梗死患者会出现舌肌功能异常、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速度减慢、喉上抬幅度不足、环咽肌开放异常、梨状窝滞留及会厌谿滞留多种吞咽异常表现形式,其中喉上抬启动延迟、喉上抬速度减慢、喉上抬幅度不足,环咽肌开放不全是引起误吸的病理生理学模式。
3.三次以上脑卒中病史、年龄≥60岁、脑干梗死患者较易出现误吸,为高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