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宜步行的城市会减少汽车拥堵和环境染污,形成更有活力且促进社会交往的街区。而与此同时大运量轨道交通形式就成为了支撑城市步行化的利器,其中在我国地铁的建设增速极快。但要实现地铁与步行的完美结合,地铁周边连接区域的城市规划设计则成为重点。目前,我国步行体系整体较弱,连接性及舒适性较差,地铁可达性及使用率也较发达城市低。对比中国内地与其他地铁发达城市,在中心商业区的差距更为明显,其中影响地铁可达区域内行人行为的建成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用定量的方法对于不同地铁发达程度城市建成环境与行人行为关系的研究,是解决地铁可达性问题的关键,也是国内相关研究的首创。本文选取地铁发达城市香港和发展中城市天津中位于中心商业区的典型站点进行研究,探讨建成环境中的各因素与行人分布的关系,得出地铁周边城市街道行人分布与城市形态及商业业态分布的内在机制规律。此机制可以用于城市规划设计及改造,选择更加合理的布局,使得区域行人分布最大化,也提升了地铁站点可达性,同时增强商业设施效益。研究主要采用定量方法,通过因素分析法确定建成环境中因素体系,进行筛选并量化。与街道人流量进行空间关系对应,再应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建成环境各因素与街道人流量进行一元及多元回归分析。结合相关性分析结果及实际情况进行定性描述,得到具体各因素对行人分布的影响机制。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可以对结果进行修正与丰富,得出最后关系机制规律。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发现包括:(1)业态布局、街道特性、距地铁站实际距离和地下空间因素都会街道人流量产生明显影响。(2)商场类和零售类对街道行人具有普遍且强大吸引力,布局在距地铁站稍远处可以扩大区域内整体行人活动范围。(3)服务、旅馆、办公类业态过度集中布局会对街道人流量产生负面作用,造成人流量减少的趋势。应结合商场和零售类布局,增加单条街道业态的混合度。(4)地下空间的布局一般会削弱对应地面的人流量,且街道自身业态水平和道路结构较差,则其削弱能力会表现的更强,而会增加地下通道端点路段的人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