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踏上文坛,投入革命战争的杨朔,在其一生中以“战士”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书写着时代和个人人生的篇章。尤其是作为“十七年”散文的代表性人物,杨朔的“诗化散文”曾一度在当代文学史上形成一种文学现象,给中国文坛尤其是散文界带来了长期而深刻的影响。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杨朔散文就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兴趣,并在1961年—1962年、1978年—1983年形成两次“杨朔散文研究热潮”;九十年代以后,对杨朔散文反思与重评又使“杨朔散文的局限与不足”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近年来,对杨朔散文的关注渐渐淡出了研究者们的学术视野……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里,不同时期的人们对杨朔散文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和看法。不管人们如何评价和对待杨朔散文,他的散文创作作为当代散文发展中的主要环节,已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论文除去引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三章展开论述。引言:首先从历时角度,通过对研究对象——“杨朔体散文”的接受史进行简洁、客观的梳理,分析其具有文学“史”的意义,论述“杨朔体散文”研究的必要性,进而确定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要探讨的问题。第一章:“杨朔体散文”的“诗化”追求。本章主要结合文本分析杨朔散文对文学艺术美的追求,简略归纳出“杨朔体散文”在艺术追求上体现出的文体特征:诗化意境的营造、精巧构思经营、诗韵语言的寻求、诗意形象的塑造。第二章、“杨朔体散文”理论与实践的貌合神离。杨朔在进行散文创作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散文观点,并着意运用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遂形成其风格独特的散文体式。本章主要从杨朔的散文“诗化”的理论主张和“诗化”散文的创作实践两个方面,重点论证并探究“杨朔体散文的文学艺术性追求与当时的政治功利性要求之间的对应与悖谬关系。第三章:“杨朔体散文”的形成原因。本章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分为“散文与时代”;“散文与人”两节展开论述。主要从“时代”与“人”两个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探寻“杨朔体散文”风格形成的深层和复杂的原因,分析和探讨杨朔的散文创作同时代发展和作家个性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思考和研究文学创作尤其是散文创作与主客观种种因素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结语:总结全文,指出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杨朔体散文”是杨朔散文创作突出的艺术成就,也是其独创性的集中体现。它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作家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对中国当代散文创作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散文“体式”。它是那个时代和作家自我人生的双重缩影,呈现出艺术追求和政治化语的纠缠与胶结,也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及文化意义,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尤其是“十七年”文学中有着不容忽略的地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