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种族问题的关注、对黑人态度和黑人生活的反映,是南方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南方白人作家中,恐怕没有人像福克纳那样对种族问题如此关注和在黑人群像方面倾注了如此大的心血。《八月之光》是福克纳的第七部长篇,也是他的小说中篇幅最大的一部。1932年10月6日出版后,马上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虽然《八月之光》的写作手法比起《喧嚣与骚动》、《我弥留之际》写作手法更为传统,但著名的福克纳研究学者迈克尔··米尔格特指出:“《八月之光》尽管是福克纳作品中最常被评论、被用作教材的作品之一,然而对其众多读者来说,它仍是最令人困惑、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或美学的透视小说之一。因此它还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自1949年福克纳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作品被重新引起注意。以《八月之光》为例,60年代出现两部评论它的专著,70年代又有两三本问世,80年代既有全面深入的专论,又有新的论文汇编。但是这些对于《八月之光》的分析,多集中在对小说的多重主题,叙事技巧,象征主义或单个人物分析上。本文认为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最大的发展就是首次对他毕生感兴趣、矢志探索的种族问题做了深入的思考和表现,而且在这以后也一直是福克纳创作中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对这一主题的单独研究却鲜有发现。评论家或学者要么把种族主义并入多重主题,要么在分析小说主人公乔·克里斯莫斯的悲剧原因时进行简单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这一中心主题上,研究的深度并不够,不足以完全体现出福克纳对种族主义这一他毕生追求主题的探索。在美国南方,种族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本质。对种族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评判方法。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所以本文集中考察《八月之光》的中心主题,即福克纳对种族主义的批判,并结合社会-历史批评手法,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和小说中的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分析。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小说的背景和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介绍社会-历史批评。社会-历史批评认为,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通过对社会-历史批评的简要介绍,展示出《八月之光》的时代意义。第二章主要通过社会-历史批评真实性这一评判尺度,分析展示了克瑞斯默斯寻找身份之路。他的追寻可分为幼年、青少年、中年以及最后死亡四个阶段。克里斯莫斯一生处于对自己身份的追求当中,这种身份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是种族主义传统观念。但笔者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克里斯莫斯并非传统评论认为的是种族主义的斗士,相反,他是一个极端的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他想搞清楚自己是谁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是个白人。这正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对荒谬的种族制度的揭露和批判。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女主角乔安娜。乔安娜在文中被杰弗生镇上人称为“爱黑鬼的人”。传统的评论认为她是一个白人反种族主义者,一生致力于帮助黑人的事业。她继承家族的传统帮助黑人,致使她受到整个杰弗生镇上的人的排斥,对于这个小镇,她一直是一个“外人”、“陌生人”。整个南方社会对黑人的仇视是导致她不幸的一个原因。但通过对乔安娜思想及行为的分析,笔者认为导致乔安娜最后悲剧的发生也源于她本身的种族主义思想。第四章用于分析《八月之光》中的社会环境。包括乔小时候生活的孤儿院和生活了三年的杰弗生镇。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文中的主要场景杰弗生镇就是20世纪初美国南方的缩影。其主流思想依然是以种族为准则来分隔人的生存环境,那样的氛围不容许在黑白问题上有丝毫的含糊,哪怕是对一个人血统的“臆测”,也是致命的。这使得克瑞斯莫斯处境日益艰难,使得乔安娜始终是小镇上的一个陌生人,并最终导致悲剧的必然发生。第五章作为本文的结论。克里斯莫斯和乔安娜悲剧命运说明不仅黑人是种族主义的牺牲品,种族主义者也深受其害。本文通过对福克纳笔下男女主角悲剧命运和对社会环境的剖析,展现出福克纳对于南方种族主义的对人们毒害和摧残的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