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委员会电业政策研究(1928-1937)——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1928年—1937年建设委员会的电业政策及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践效果进行考察,探究影响电业政策实践效果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电业政策与国民政府经济思想、政治体制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介绍了1928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状况及背景。第一节叙述了电业发展初期社会各界对电业的认识,经历了由无知到了解的过程。由于电气事业自身的优点、少部分开明官员的重视和媒体对电力应用的大力倡导和宣传,人们渐渐了解和接受电气,为电气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第二节论述了1928年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发展状况,分析了当时电业发展的特点。1928年以前,全国各地电业发展不平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电业发展迅速。电厂多由当地绅商开办,多为家族企业,建厂规模小,设备简陋。   第二章论述了全国电业管理系统的构成。第一节主要介绍建设委员会及下属部门全国电业指导委员会的组织情况。第二节分析建设委员会与地方电业监督机关的关系。建设委员会在电业管理上采取中央集权政策,各省建设厅、民营电业联合会在全国电业监督指导工作中起辅助作用。   第三章阐述了建设委员会制定的电业政策。第一节说明电业政策的经济思想根源为孙中山的工业化、国家资本及民生思想。第二节分析了全国电业指导委员会概括的电业政策,即中央集权监督、主张民营与公营并重、倡导电业发展的标准化与合理化、促进工业电气化、限制外资参加等政策。第三节对建设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电业法规加以说明。   第四章探讨了建设委员会的电业政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实践效果,成败参半。第一节是关于民营与公营并重的电业政策实践效果的考察。第二节是对全国电业规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践效果进行考察,如建设水力发电厂计划、电网建设、设立电气试验所、四化普及等,实践成果并不显著。第三节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窃电行为的治理进行考察,尽管建设委员会与电厂运用各种方式与途径积极制止窃电行为,但窃电之风仍然盛行于世。   第五章说明电业政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一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电业发展,二是对当地的工业、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语部分探讨了电业政策实施的困境与制约因素,并以电业政策与实践这一视角说明电业政策与经济思想、政治体制、法律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解放战争后期,为了接管国统区,中共作了充分的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部储备。为了接管湖南,中共从华北各地抽调了一批干部,一面筹建机关,一面整训学习,并且随着战线推进逐步向
期刊
期刊
在宋哲宗绍圣“绍述”神宗政事以及整个宋徽宗统治时期,蔡京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角色。蔡京以熙丰变法派自居,数次游刃于新党旧党之间,善于政治权术。在宋末“绍述”活
发生于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给中国历史带来了很大影响,清末一些小说以此为素材进行了描述。晚清小说中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是多样的:否定了义和团运动符咒附体等动员方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