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不同麻醉头位上气道CT三维图像的比较分析研究目的对一例志愿者三种不同头位的上气道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从经典三轴线理论和气管插管的立体空间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为优化气管插管头位提供解剖学依据。对象与方法健康女性志愿者1例,年龄25岁,身高173cm,体重62kg,BMI20.7kg/m2,ASA I级,Mallampati评分I级。在平卧位、后仰位、嗅物位下分别行上气道CT平扫,并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在CT影像上标记口轴(MA)、咽轴(PA)、喉轴(LA)线位置并测量口-咽轴、口-喉轴、喉-咽轴之间的交角。标记通过寰椎平面的直线(A),通过枕骨下缘平面的直线(O),测量A-O线相交的锐角。根据CT图像重建上气道三维模型并选口腔和口咽腔区域,计算口腔和口咽腔体积(Vo和Vp)。结果三种体位下口-咽-喉三轴线交角总和,平卧位>后仰位>嗅物位;喉-咽轴交角平卧位≈嗅物位<后仰位;口-咽轴交角嗅物位<后仰位<平卧位;口-喉轴交角后仰位<嗅物位<平卧位。A-O角嗅物位≈后仰位<平卧位。口和口咽腔体积均是平卧位<嗅物位<后仰位,其中,嗅物位约是平卧位的1.57倍;后仰位约是平卧位的2倍。结论嗅物位时口-咽-喉三轴线最接近于重叠,最有利于喉镜显露声门;后仰位时口和口咽腔体积最大,有更多气管插管操作空间。第二部分CFD模拟不同麻醉头位下气流流场变化的比较分析研究目的使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的方法,对三种不同头位上气道气流流场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为麻醉面罩通气头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健康女性志愿者1例,年龄25岁,身高173cm,体重62kg,BMI20.7kg/m2,ASA I级,Mallampati评分I级。在平卧位、后仰位、嗅物位下分别行上气道CT平扫、三维重建上气道模型,测量上气道体积(V)及最狭窄处截面积(Amin)。对上气道三维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建立体网格,使用Spalart-Allmaras模型进行气流流场模拟,分别模拟三种头位下,气流量为10L/min时,张口和闭口正压通气的情况,获得压强分布图及速度流线图。结果上气道体积(V)及最狭窄处截面积(Amin)在嗅物位时最大,平卧位时最小。平卧位时,压强梯度及速度变化幅度最大,嗅物位时压强梯度和速度几乎不变。嗅物位时,气流流动较为平稳,平卧位和后仰位时,气流流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紊乱。闭口通气时,紊乱由小部分经口进入的气流造成,且不会对主要经鼻流入的气流造成太大影响;气流在咽部出现紊乱,张口通气时,紊乱由经口、经鼻的气流共同造成。平卧位时,闭口通气在鼻咽处有较明显的压强梯度变化、张口通气在口咽处有较明显的压强梯度变化。结论嗅物位和后仰位均能增大气道体积,且嗅物位气流流速以及压强梯度变化最小,嗅物位面罩通气较有优势;张口通气相较于闭口通气时,气流在咽部紊乱程度更大;此外在平卧位时,张口通气压强梯度变化不利于维持气道通畅,而闭口通气压强梯度变化有利于维持气道通畅,闭口通气比张口更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