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活动之一,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译论中译者本身所处的边缘地位,译者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开始逐渐凸显,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被忽略到得到确认,直到成为热点研究课题。
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拟对译者在翻译中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文章从接受美学出发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得出结论: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和尊重译者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译者本身的期待视野、目的语读者的创造性期待、译者与原文本的视域融合以及文本的召唤性结构都会有利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另一方面,译者不能任意发挥其主观作用,许多因素制约译者主体功能的发挥。例如:目的语读者的直接期待、文本的确定性以及译者本身的期待视野。换言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的。《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著的一部自传,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本文先从林语堂和布莱克的两译本整体结构进行大致的比较,然后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通过对比,本文发现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了主体作用,但却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