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子星内壳层物质的相对论平均场研究

来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tear0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子星内壳层是核天体物理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尤其是其组成结构和超流性质更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内壳层的微观结构可以看作由Wigner-Seitz晶胞组成,而Wigner-Seitz晶胞由丰中子核及包围着它的稀疏、近似均匀的中子气体构成。关于内壳层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Negele与Vauterin[4]选择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密度,利用Hartree-Fock方法,得到了每种密度下满足β稳定条件以及能量最低条件的晶胞结构。而关于内壳层超流性质的预言则由来已久,甚至早于中子星的发现。第一个与超流性有关的天文观测是发现了在中子星自转周期突然改变之后,存在一个很长的松弛时间。除此之外,中子星的冷却也与内壳层的超流性密切相关。近几年,Sandulescu[6]等人使用Hartree-Fock-Bogoliubov方法,计算Negele与Vauterin得到的的晶胞的性质,并采用密度相关的δ对相互作用研究了内壳层的超流性质。最近,Baldo[10]等人利用能量泛函方法,采用常数对相互作用处理中子和质子的对关联,研究了内壳层的超流性质,并计算得到了各种密度下符合β稳定以及能量最低条件的晶胞结构。事实上,Baldo与Negele、Vauterin得到的晶胞结构差别不大。以前关于中子星内壳层物质的性质的研究,都是在非相对论框架内进行的,其使用的对相互作用也较为简单。我们知道,在对核物质和有限核的研究中,非相对论方法与相对论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中子星内壳层物质在相对论模型中的性质与非相对论模型有什么区别?使用更为合理的对力会得到怎样的超流性质的结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兴趣是我们进行此项工作的主要动力。近些年来,相对论平均场(RMF)理论在有限核基态性质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已逐渐发展成熟。因此,我们将引入RMF模型,并以Gogny力的BCS模型来处理核子的对关联效应,对非相对论方法(Hartree-Fock)已得到的内壳层晶胞结构进行计算,借此观察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下内壳层Wigner-Seitz晶胞的性质,并与非相对论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为了模拟内壳层晶胞结构的的物理图像,需要为RMF模型设置适当的边界条件,以得到恰当的中子密度分布。由于相对论模型使用的波函数为二分量的Dirac旋量,其边界条件的取法比非相对论更为复杂,我们将在文中着重讨论边界条件的合理选取方法及其影响。内壳层物质的超流性质是我们的研究重点,它与模型中采用的对关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本文中,我们将首次引入有限力程的Gogny对相互作用来研究内壳层晶胞中核子的对关联情况。Gogny力在有限核及核物质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常数对关联以及零程δ力对关联相比,Gogny力无需人为截断,能够给出收敛的对关联性质,不过与前两者相比,Gogny力对关联的计算要复杂很多,这也是我们的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在Negele与Vauterin得到的晶胞结构中,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们均含有40或者50个质子(密度最高的晶胞除外)。本文中,我们将重点对这些晶胞进行详细讨论,并从中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晶胞(分别为1800Sn、950Sn、1500Zr、500Zr)计算其对关联场,进而分析其对关联性质。计算结果表明,我们采用的RMF模型基本上能够得到符合内壳层晶胞物理图像的结果。对关联的引入能够得到更为均匀的中子气体分布。另外,RMF模型得到的中子气体密度要明显高于非相对论模型。
其他文献
转移道的耦合,特别是转移Q值为正的中子转移道的耦合使得熔合势垒分布变得扁平且向低能展宽,这会导致垒下熔合截面大大增强。已有实验表明,如不考虑中子转移,就不能解释垒下熔合截面的几个数量级的增强,而质子转移道的耦合却对熔合截面影响甚微。转移道的耦合是一种全然不同于核的内部自由度耦合的物理图像,对其机制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搞清楚这种耦合机制,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耦合道模型,并为近年来人们热衷的利用熔合反应(即
该论文包括两方面的內容,其一研究了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简称ADS系统)中所用核素的核数据的不确定性对此系统中积分量的影响,其二是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启明星一号”次临界装置计算的需求,研制了包括134个核素的WIMS 82群群常数库。 1.核数据不确定性对ADS系统中keff等积分量的影响 核工程计算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是理论模型和计算技术;二是所使用的核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把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推广到具有八极形变的奇质量原子核,在壳模型框架下对奇质量八极形变核内禀反射不对称性表现出来的独特能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作为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一个特别的应用,我们对全同带进行了理论模拟。此外,为深入探究全同带的机制,我们也对超形变核的对力场随转动频率的变化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原子核八极形变的研究起源,阐明原子核八极形变产生的微观机制是费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研究内容:一是应用裂变的扩散模型对n+238U和p+208pb的预平衡裂变过程进行研究;二是对n+12C反应的理论分析与中子评价核数据库的建立.关于预平衡裂变,主要通过数值解Smoluchowski方程,对两个典型核反应n+238U和p+208pb的裂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把结论推广到锕系核和重核的情况.对锕系核来说,在中低能的情况下,可以忽略预平衡裂变过程的影响;而对Pb等重核
能量密度泛函方法保证运算耗时少的同时能够保证足够高的运算精度,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处理多体问题。我们采用Skyrme能量密度泛函计算了丰中子核的中子皮厚度,研究了中子皮厚度与核态方程对称能项的关系,进一步将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应用于重离子熔合反应。基于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并对动能密度做拓展的Thomas-Fermi半经典展开,采用约束的密度变分方法求原子核总能量的最小值,可确定原子核的基态能
本论文主要包含轻核反应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数据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Iwamoto-Harada模型建立了非稳定核5He在预平衡发射中的预形成几率公式;核数据应用研究是建立了入射中子能量到20MeV的16O和19F以及中子入射能量到30MeV的16O的包含了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轻核的双微分截面数据对于核工程应用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方法,国
本论文阐述了在统一的Hauser-Feshbach和激子模型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轻核反应理论,并且应用这种模型方法计算和分析了20MeV以下中子诱发10,11B和6Li反应的全套中子数据,建立了20MeV以下10,11B和6Li包含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特别是应用改进的LUNF程序在更新的模型参数下对5He在中子诱发10,11B反应中的发射做了细致地讨论。轻核双微分截面数据在核工
本论文在相对论平均场的框架内研究了核物质对称能的软化对有限核基态性质和巨共振的影响以及砹缺中子同位素的形状共存。对称能和它的密度依赖性对远离β稳定线的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核,天体物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对核物质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不是很清楚,甚至在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的取值也不是很确切。我们在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中,采用包含有混合的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项的拉格朗日密度,它可以“软化”对称能,但不会
少体问题在核物理发展的早期阶段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几十年来,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少核子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利用各种现实核子—核子(N-N)势(如CD-Bonn,Paris,NijmⅠ和Ⅱ等),在很大程度上理论计算已经能够较好地再现各种几何条件下的三核子(3N)反应的实验数据。尤其是中子与氘核(nd)反应系统,由于没有库仑力的作用,可以得到严格的Faddeev方程的精确数值解。最近
本论文基于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ImQMD)模型研究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对重离子熔合势垒和熔合反应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系统地研究了超重核合成中的入射道静态势,在静态势的研究中主要突出了两点:库仑势垒和俘获势阱。从这两点出发研究了合成相同复合核262Sg的18个反应体系的静态势。发现从对称体系到不对称体系垒高逐渐降低,俘获势阱的宽度与深度也越来越强,给出了质量不对称度与静态势垒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