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成为劳动密集产业的重要基地,在经济的带动下,城市化步伐飞速向前。这个乡村城市化的过程,既是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是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的过程,同时还是城市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向乡村地区渗透的过程。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的情况越发严重。建设无规划无管理,造成资源过于分散而且浪费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以统筹城乡发展,让资源集约利用,防止人们继续进行过渡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持续的破坏。同时整治村容村貌,使农村各方面协调发展,以达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对农村的研究以及新农村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有一个适应珠江三角洲农村的建设模式,去指导和标准化农村物质环境的建设。本文第二章、第三章中,根据珠江三角洲村庄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规模分级和现实情况,分析总结出珠三角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构成要素。这个部分主要是为了阐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质量好坏的因素,为下面的研究提出要点,以及需注意的事项。第四章是对珠江三角洲“宜居乡村”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建设模式进行了初探。通过参考居住区的规模分级标准以及珠三角部分村庄的人口规模,制定了用于本文的规模分级标准。根据这个规模分级,并参考广州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出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模式和公共环境的整治模式。最后以惠东县稔山镇芙蓉村为例,将建设模式用在实际规划项目中,用实例检验了模式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