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友兰《庄子》英译本(1931年初版),是第一个由中国学者翻译的《庄子》译本。身兼译者与哲学家双重身份的冯友兰,其译本除继承、发展前人的译庄成果以外,还广泛引用郭象思想与多种西方哲学理论,对《庄子》中的重要观念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读解与阐释,这使其译本呈现出一种“多声复调”的独特面貌。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择选冯友兰《庄子》译本在翻译与阐释处理方面独具特色的3个哲学概念——“逍遥”、“去知”、“道”,通过文本细读、源流辨析与个案比照,具体梳理出冯译本中3种各异其趣的意义阐释轨迹:1)冯氏因深受郭象“适性逍遥”思想之影响,将《庄子》“逍遥”观直接等同于安时守分的“幸福”观,这遮蔽了《庄子》“逍遥”观中原有的“小大之辨”这一意义维度;2)但在阐释《庄子》原文中较为疏略模糊的“去知”观时,冯氏借鉴威廉·詹姆士的“纯粹经验”理论来充实“去知”观之内涵,又借用黑格尔“精神生活三个阶段”理论来具体展开“去知”之过程,虽然这种中西“缝合”不免有牵强之处,但它对于具体展开并进一步深化原本语焉不详的《庄子》“去知”观而言,仍是一种具有积极开创性意义的可贵尝试;3)在阐释庄子之“道”时,冯氏不仅结合《庄子》原文对“道”进行了多层次的意义界说,更尝试汇合中西思想资源,将郭象“独化”论与斯宾诺莎哲学中“神”的概念进行打通,努力探询“道”与西方"Creator"(上帝)之间的差异及关联,这为阐述“道”之丰富内涵,打开了一个多声复调的意义张力域。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明本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的创新意义,整理、总结冯译《庄子》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全文的研究方法及整体构架作一呈现。第二章“深受郭象哲学影响的‘逍遥’观”,主要通过分析冯友兰在翻译、阐释“逍遥”时受到郭象哲学的深刻影响,深入解读建立在郭象“适性逍遥”思想上的冯氏“幸福”观的特点,以及其在阐释过程中对庄子“逍遥”本意的遮蔽。第三章“西方哲学理论映照下的‘去知’观”,分析冯友兰在阐释“去知”的过程中通过引用威廉·詹姆士之“纯粹经验”理论与黑格尔的“精神生活的三个阶段”理论,对庄子的“去知”所作的意义阐发与观点发展,解读“以西释庄”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价值。第四章“‘道’的多元阐释:多声复调的意义张力域”,冯友兰对“道”的阐释融合了郭象哲学、斯宾诺莎哲学、以及译者自身读解,从而使阐释过程呈现出“多声复调”的独到特色。在“道”这一多声复调的意义张力域中,冯友兰就庄子之“道”与西方之"Creator"(上帝)之间的差异与关联提出了独到见解。第五章为结语,概括说明冯译本中这3个重要观念的不同阐释理路各具典型的方法论意义,其中的得与失,对于今后的《庄子》英译,以及庄学阐释视野的拓展与深入,都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