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时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又尚未成熟的一个过度期,心理上很容易出现孤独、易怒、固执、自卑、自负、轻率、嫉妒等一些不健康倾向。大学生成长阶段正是这个人生的特殊期、迷惘期,又面临学业、就业等心理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爱情等成长的烦恼和困惑,容易角色错位,引发心理问题。教育的宗旨是育人,即塑造完整的人格,其中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重中之重,刻不容缓。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分析高校体育课教育与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关系,运用教学实验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分析。本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08年一年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不同类型项目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各维度的影响作为研究内容。并从不同类型项目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十个维度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项目体育课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影响角度出发,来研究各种类型项目体育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互作用的关系。本研究的实验设计是将四种不同类型项目体育课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体育课的项目分别为:篮球,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大球类运动项目;游泳,水上运动项目;羽毛球,隔网小球类运动项目;太极拳,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由于本校体育课的选课是通过兴趣爱好、自主选课的方法进行的,所以可以直接从四种不同类型的体育选项课中随机抽取08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验中四个项目体育课班分别在每周课内外运动次数、每次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都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持续时间为1年,分别在体育课教学前和后进行两次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评定。实验结果显示,四种不同类型项目的体育课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只是每种类型项目的体育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维度不同,各维度影响程度也不相同。每种类型项目体育课对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同。各类型项目体育课之间比较,发现其都有自己的项目特点,可以更好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某一维度。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高校体育课教学可以很好的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同类型项目体育课程对于改善大学生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不同的效果差异,从而可以指导、建议各种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进行体育课项目的选择,以便更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