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S·奈保尔是后殖民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印度三部曲”是奈保尔的重要作品,也是读者探讨奈保尔对印度乃至整个东方感情的重要文本。第一次到印度时,由于从小就追寻的祖先之国形象被印度贫穷、落后的现实击碎,加上受西方人视角的影响,奈保尔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印度人,笔下的印度人常常是贫穷,愚昧,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又被种姓制度和宗教牢牢束缚着。1975年第二次到印度时,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人的看法有很大改变,虽然这次到印度的时间很短,直接接触到的印度人不多,但他对印度和印度人的认识由感性过渡到理性,由表层进入深层。他也不再仅仅选择底层印度人来写,而是选择了很多印度中产阶级,塑造出来的印度人形象和第一次比也有很大不同。在1988年奈保尔第三次到印度时,他已经不再仅仅看到印度和印度人落后的方面,而是深入发掘印度人的优点,也尽力摆脱自己固有的西方人视角,描绘了印度社会宗教信仰不同的各阶层人物的代表,塑造出一批顽强、自尊、充满活力、可敬可爱的印度人形象。 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形象学理论,结合奈保尔的文化身份和对印度的情感,概括出作者三次塑造的印度人形象的不同特点,集中分析奈保尔塑造的三个不同时期各类有代表性的印度人形象。笔者认为奈保尔三次近距离观察印度时都带着明显或隐藏的后殖民视角,这是他在写作有关印度的游记时一直没能超越的局限。无论是在《幽暗国度》中他把印度人写得很坏,还是在《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中他对印度人的赞赏,都和这个观察角度有关。同时,后殖民视角又和他的童年生活、写作习惯、文化身份等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他塑造的印度人形象。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笔者试图全面再现奈保尔这样一个缺少文化身份的作家笔下的印度人形象的独特性,以求深入揭示他笔下印度人形象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