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根治术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分析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发生危险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收集西京消化病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接受远端胃癌根治术的862例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Billroth I(B I)、Billroth II(B II)+Braun、Roux-en-Y三组,按性别、年龄(±5岁)、肿瘤大小(±1cm)、肿瘤侵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程度(N分期)行Gmatch匹配以减少组间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理特征差异,比较三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近期(30天内)并发症、术后1年以上胃镜检查结果及术后整体生存率。2.收集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间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手术治疗的1254例胃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分别分析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发生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并根据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将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患者与未发生者行Gmatch完全配对,在减小组间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差异的前提下分析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B I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术后进食时间早于B II+Braun组,住院时间短于Roux-en-Y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ux-en-Y组术后近期(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术后1年以上内镜检查结果显示Roux-en-Y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 I和B II+Braun组(均P<0.05)。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术后淋巴结取回数目、切缘距肿瘤最近距离、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胃管保留时间、术后3年整体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254例根治性全胃切除患者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者31例,发生率2.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3.5g/dl)(OR,5.623;95%CI,1.328-19.857;P=0.018)、肺功能不全(OR,7.655;95%CI,1.559-13.472;P=0.006)、手术时间长(≥240min)(OR,10.348;95%CI,1.626-7.403;P=0.001)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食管-空肠吻合口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HR,2.722;95%CI,1.598-4.635;P<0.001),其他预后独立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术中输血、肿瘤部位、侵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数目(N分期)。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组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显著低于未发生组(44.3%vs 66.7%,P=0.002)。结论:1.远端胃癌根治性切除后采用B I、B II+Braun、Roux-en-Y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均不影响肿瘤根治效果。但B I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且最符合生理结构;Roux-en-Y术式虽操作相对复杂,但较其他两种术式抗反流优势显著,且安全性并无明显劣势。B II+Braun式重建无论从手术安全性及抗反流方面均无明显优势。因而B I和Roux-en-Y两种术式可在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优先选用。2.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显著影响患者预后。术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3.5g/dl)、肺功能不全、手术时间长(≥240min)是食管-空肠吻合口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围术期应注意针对性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