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格尔大街》开启了奈保尔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并在他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部有17个短篇故事组成的故事集,故事集中殖民地人们过着贫穷悲惨的生活,却只能苦中作乐。米格尔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断地被加冕和脱冕,甚至机械地模仿殖民国家的诗人、法官和语言等,这些正与巴赫金狂欢诗学中的狂欢仪式相契合。不仅如此,人们的日常语言就像具有两副面孔的雅努斯,表达着双重含义,他们所做的一切荒唐的行为都是为了那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以及实现一定程度上对殖民文化的颠覆。由此可见,米格尔大街上的人们都沉浸在自己的狂欢生活和非官方的世界中,整条大街到处都渗透着狂欢的氛围。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致力于《米格尔大街》的叙事技巧、边缘性研究和后殖民主义分析,然而很少有学者从狂欢化的角度来解读。本文试图从狂欢化角度分析那些米格尔大街上的或傻或疯的人物各式各样的狂欢生活,探索他们的狂欢化世界感受以及狂欢生活背后的辛酸苦楚。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维·苏·奈保尔及其作品《米格尔大街》的简单介绍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梳理理论框架,阐述研究动机和意义以及文章的布局结构。主体部分中第一章剖析疯癫人物的狂欢仪式,主要有曼曼和大脚的加冕与脱冕和摩根与B·华兹华斯的模仿。这些疯疯癫癫的人物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以各自的仪式过着狂欢生活,最终也逃不过梦醒一场空的结局。第二章阐释人物在狂欢生活中的话语,主要包括地方民间音乐——克里普索小调,间接的话语反讽以及一些粗鄙的语言。米格尔大街上的人们的狂欢诉求,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他们的言语上,借此间接表达不满的情感。第三章从狂欢广场上的乌托邦生活,颠覆和双重性三方面解读狂欢化世界感受。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米格尔大街上不同人物的狂欢仪式,狂欢语言和狂欢化世界感受,提出了狂欢生活的哲学意义,再次审视殖民统治下人们注定的结局。米格尔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过着一种狂欢化生活来使自己忘却那毫无希望的生活所带来的悲痛和无奈,然而当他们回到真实生活中时,却意识到依然摆脱不了被殖民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