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尔大街》中人物的狂欢化解读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ie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格尔大街》开启了奈保尔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并在他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部有17个短篇故事组成的故事集,故事集中殖民地人们过着贫穷悲惨的生活,却只能苦中作乐。米格尔大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不断地被加冕和脱冕,甚至机械地模仿殖民国家的诗人、法官和语言等,这些正与巴赫金狂欢诗学中的狂欢仪式相契合。不仅如此,人们的日常语言就像具有两副面孔的雅努斯,表达着双重含义,他们所做的一切荒唐的行为都是为了那遥不可及的乌托邦以及实现一定程度上对殖民文化的颠覆。由此可见,米格尔大街上的人们都沉浸在自己的狂欢生活和非官方的世界中,整条大街到处都渗透着狂欢的氛围。国内外大部分学者都致力于《米格尔大街》的叙事技巧、边缘性研究和后殖民主义分析,然而很少有学者从狂欢化的角度来解读。本文试图从狂欢化角度分析那些米格尔大街上的或傻或疯的人物各式各样的狂欢生活,探索他们的狂欢化世界感受以及狂欢生活背后的辛酸苦楚。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维·苏·奈保尔及其作品《米格尔大街》的简单介绍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梳理理论框架,阐述研究动机和意义以及文章的布局结构。主体部分中第一章剖析疯癫人物的狂欢仪式,主要有曼曼和大脚的加冕与脱冕和摩根与B·华兹华斯的模仿。这些疯疯癫癫的人物在长期的殖民统治下,以各自的仪式过着狂欢生活,最终也逃不过梦醒一场空的结局。第二章阐释人物在狂欢生活中的话语,主要包括地方民间音乐——克里普索小调,间接的话语反讽以及一些粗鄙的语言。米格尔大街上的人们的狂欢诉求,无时无刻不体现在他们的言语上,借此间接表达不满的情感。第三章从狂欢广场上的乌托邦生活,颠覆和双重性三方面解读狂欢化世界感受。最后是结论部分,主要总结米格尔大街上不同人物的狂欢仪式,狂欢语言和狂欢化世界感受,提出了狂欢生活的哲学意义,再次审视殖民统治下人们注定的结局。米格尔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过着一种狂欢化生活来使自己忘却那毫无希望的生活所带来的悲痛和无奈,然而当他们回到真实生活中时,却意识到依然摆脱不了被殖民的窘境。
其他文献
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是公认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家。评论界通常认为劳伦斯早期作品体现了阶级偏见,忽略了劳伦斯阶级偏见的持续性。本篇论文在詹姆逊政治无意识的启发下,探讨劳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MargaretDrabble,1939-)是20世纪英国杰出的女性作家。她着重描绘困境中的女性的微妙细腻的情感体验和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她们在男权中心的社会中所
李滨声告诉我,《麻姑献寿》是梅兰芳早年演过的一出戏,现已失传。先生这张特地为我母亲精心所绘的《麻姑献寿》,是从梅兰芳有关资料上的黑白剧照临摹而来,并套红加彩以显喜庆。  跟李先生神交已久,而真正见面是廿年之后的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囊中羞涩,还没有订报的习惯与资格,通常是到剧团图书室去张望世界。有一份叫做《讽刺与幽默》的半月刊小报着实吸引了我,让人爱不释手,它给我平凡的生活注入了难以忘怀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