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的西方社会逐渐告别以生产为社会前进动力的时代,开始进入以消费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时代。社会运行模式、时代发展观念,乃至个人的价值寄托方式都在消费社会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的全面转型,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者通过消费社会话语体系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与批判。 中国拟定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经济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变迁,消费成了引领生产的主导动力。在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中,虽然人们仍将工作当作获得报酬、展示社会地位的出口,但消费主义思潮使工作伦理不再成为人们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消费实现人生价值、盲目追求消费行为所带来的满足感,过分沉溺于商品符号价值所带来的虚荣感。奢侈性消费、符号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等非理性消费成为人们获得身份认同、社会尊重,甚至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由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生活危机、信息安全危机、精神世界危机以及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消费、异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结合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消费社会经典文本中文化批判理论与符号学理论,尝试解释当今中国消费社会形成的动力及其发展脉络,介绍消费社会的积极影响并提出应对消费社会危机的处理对策,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合理有序的消费社会文化提供理论借鉴。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根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方法与思路,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和批判,发掘当前研究程度的不足,并对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阐述了在现代性反思中消费社会理论的构建,选取马尔库塞、鲍德里亚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梳理介绍了异化境况中的消费社会。再次,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市场的极度扩张及国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三个方面论述了当今中国消费社会形成的原因,揭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程中生产从“耐用型”转向“快消型”,消费由“节俭型”到“浪费型”的转化。随后对当今中国过早进入消费社会带来社会生活、信息安全、精神世界、生态环境危机进行批判。最后,提出当代中国需要确立正确的消费观进行精神解放,发展生产力进行物质解放,深化各项改革限制消费过度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