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对于较重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难以有效,多需搭桥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因血栓、内膜增生等因素易发生再狭窄,往往需再次手术治疗,导致血管通畅率不理想。目的探讨手术或介入治疗后影响血管通畅率的因素以及目前可提高血管通畅率的方法。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5-01/2012-02相关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及介入术后血管通畅率方面的文章,检索词"Arteriosclerosis, patency rate, restenosi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采用循环检索的方式,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5-01/2012-02相关人工血管移植术后及介入术后血管通畅率方面的文章,检索词“动脉硬化,通畅率,再狭窄”,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样采用循环检索的方式收集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查看每篇文献的摘要及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下肢动脉硬化性疾病手术后血管通畅率影响因素及相关对策研究进展有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95篇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112篇,中文文献83篇,5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45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结果下肢动脉硬化性患者搭桥手术或血管腔内治疗后,血管通畅率有诸多影响因素,如动脉硬化病变的进展、人工血管或支架本身刺激、内膜增生、血栓形成、不规范用药等因素,术后血管发生再狭窄,根本原因是血管内膜由各种原因损伤,导致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以及动脉硬化病情继续发展。针对血栓形成和内膜过度增生,国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药物控制治疗动脉硬化、人工血管材料的改进、血管内皮化、血管内涂层及修饰,药物涂层支架及生物可降解支架等,均可不同程度抑制血栓形成及内膜增生,提高术后血管通畅率。但其中很多技术尚不成熟,仅限于基础研究和动物试验。结论减少动脉硬化进展的危险因素,规范口服抗凝、抗动脉硬化药物,采用带有涂层或种植内皮细胞的人工血管、采用药物涂层支架和生物可降解支架均可提高术后血管通畅率,但目前各种方法都有局限性,且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完全避免术后血管狭窄或闭塞,只有针对再狭窄发生的各主要环节采用综合的治疗方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通畅率。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搭桥或介入术后血管通畅率将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