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导致湿地破坏加剧,湿地公园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压力,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但是目前湿地公园应用的水生植物结构比较单一,而且对水生植物的生长净化与景观效果特性考虑不够全面。因此,本文以水生植物在湿地公园景观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进行水生植物在湿地中的功能与配置原则及相关案例分析,最后,以长沙洋湖湿地科普馆为案例进行原有水生植物方案的评价与改造设计研究。以期为湿地公园中的水生植物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生植物在湿地中的功能与配置原则及相关案例研究:通过对各类水生植物与国内外相关湿地公园的水生植物应用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得出水生植物主要具有净化与景观功能,大多数的水生植物具有良好的水质生态净化功能,在水中科学合理的栽植和搭配水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改善富营养化水体质量。水生植物多样性丰富,景观效果好。进行水生植物的配置时要根据植物对水深的要求与其生长特性要求,遵循一致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景观多样性原则与景观生态性原则。(2)以长沙洋湖湿地科普馆为案例进行原有水生植物应用的评价:目前,洋湖湿地科普馆水系水生植物群落构建已基本完成,但是整体景观效果一般。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了如下的问题:①.植物量少,种类少。②.表流湿地过多,很多植物底部出现了生菌、忽略了土壤层中填料的作用,而且夏季容易产生蚊虫滋生等污染状态。③.景观效果一般,不能体现出湿地科普馆水生植物群落的景观多样性。④.净化效果一般,水质改善效果不明显。⑤.缺乏人工管理对植物的养护。(3)以长沙洋湖湿地科普馆为案例进行原有水生植物的改造设计:以展示水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展示水生植物去污功能、展示水生植物景观功能3大指导思想依据,根据湿地科普馆污水处理工艺、水质、水深、植物栽种等指标,进行了改造方案设计,改造方案增加了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类型。根据湿地科普馆屋顶水流方向与净化等级的不同以及植物类群的多样化,依次将整体规划分为3个区域。暨净化功能展示区、景观功能展示区、植物多样性展示区。方案中运用植物种类总数达到90余种。采用分类、分小块和混合种植的方式进行组合,来体现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并依据建群植物的特性、空间结构和景观特点配置其他植物,形成乔灌草去污群落模式。在进水单元配置驱蚊植物,中末段单元配置抑藻和杀菌植物。引入冬季常绿植物,配置组合植物群落模式构建景观型表流湿地单元,丰富系统的季相色彩。同时兼顾与表流单元的景观协调性,观赏路线与整体布局,配置了潜流单元植物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