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臭蛙(Odorranaschmackeri)隶属蛙科(ranidae)、臭蛙属(Odorrana),是中国臭蛙属中分布最广泛的物种。该物种在皖南与凹耳臭蛙、武夷湍蛙、大绿臭蛙等物种同域分布。为比较分析小尺度地理格局中,不同物种对景观及其变化的响应策略。本实验利用线粒体Cytb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皖南花臭蛙6个局域种群132个样本的遗传变异初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与同域分布的其它蛙类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在相同景观格局中不同蛙类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遗传分化模式及其种群历史。主要结果如下:
实验测定皖南花臭蛙132个样品Cytb基因全序列(1146bp),共检测到49个变异位点,点定义了43个单倍型。基于Kimura2-paramete模型的单倍型间遗传变异距离变化范围为0.1%-0.7%,其碱基差异范围在0.087%到0.61%。花臭蛙6个种群总的线粒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762(局域种群变化范围为0.58-0.91),核苷酸多样性(π)0.00115(局域种群变化范围为0.0009-0.00163)。
基于AMOVA的分析结果显示,花臭蛙种群线粒体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0658(p>0.5)。成对种群间遗传分化的比较结果显示,除水阳江的程坑和青弋江的桃岭种群间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外,其余种群间均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MantelTest检验结果显示,皖南花臭蛙6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采样地点间的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181,p=0.766)。
基于ML和Bayes分析结果显示,皖南花臭蛙线粒体Cytb单倍型均未产生独特的进化支,单倍型网络图呈星形暗示皖南花臭蛙种群很可能经历了历史扩张事件。中性检验,Fu’sFs和Tajima’sD的均为显著的负值,进一步证实皖南花臭蛙历史上发生了种群增长和区域扩展。单峰形的歧点分布曲线同样支持上述结果。BSP分析显示,皖南花臭蛙在末次冰期后(距今1.9-1.5万年前)经历过种群增长。
比较分析发现,皖南花臭蛙线粒体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同域分布的其它蛙类,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最低,种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
实验测定皖南花臭蛙132个样品Cytb基因全序列(1146bp),共检测到49个变异位点,点定义了43个单倍型。基于Kimura2-paramete模型的单倍型间遗传变异距离变化范围为0.1%-0.7%,其碱基差异范围在0.087%到0.61%。花臭蛙6个种群总的线粒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762(局域种群变化范围为0.58-0.91),核苷酸多样性(π)0.00115(局域种群变化范围为0.0009-0.00163)。
基于AMOVA的分析结果显示,花臭蛙种群线粒体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0658(p>0.5)。成对种群间遗传分化的比较结果显示,除水阳江的程坑和青弋江的桃岭种群间产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外,其余种群间均未检测到显著的遗传分化。MantelTest检验结果显示,皖南花臭蛙6个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采样地点间的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181,p=0.766)。
基于ML和Bayes分析结果显示,皖南花臭蛙线粒体Cytb单倍型均未产生独特的进化支,单倍型网络图呈星形暗示皖南花臭蛙种群很可能经历了历史扩张事件。中性检验,Fu’sFs和Tajima’sD的均为显著的负值,进一步证实皖南花臭蛙历史上发生了种群增长和区域扩展。单峰形的歧点分布曲线同样支持上述结果。BSP分析显示,皖南花臭蛙在末次冰期后(距今1.9-1.5万年前)经历过种群增长。
比较分析发现,皖南花臭蛙线粒体遗传多样性明显低于同域分布的其它蛙类,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最低,种群间存在较强的基因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