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毒是人类传染病的主要来源,超过400种病毒可令人致病,近年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发展很快,也是医学研究热点之一,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又不断出现新发病毒和传播,病毒性疾病已涉及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并发现许多非传染性疾病、肿瘤也与病毒感染有关。探索新的对策及诊治方法是二十一世纪全球医学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医药踏入国际舞台的最佳切入点。近年,嗜肝病毒科是一组很引人注目的病毒家族,是由一个非常古老经过长期共同演化而来的病毒家族,具有极大的演化能力得以存留。嗜肝病毒侵袭宿主肝脏为特性,引起肝肿大的病理改变,是临床观察的重要依据。中医腹诊是古老而基础的诊断手法,有助临床医者捕捉早期病理信息、评价处方用药的疗效、了解脏腑功能状态,对于嗜肝性病毒病的肝肿大的临床判断有指导性意义,值得现今中西医者临床推广使用。近年,不少研究指中医腹诊能广泛用于内科,也应用于妇、儿、外伤等科,如何从个案摸索发展到针对某些专科病种,进行大、中样本的观察研究,以探讨腹诊在专病诊断治疗的特殊意义,是开展腹诊临床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十年,中医腹诊获注入新的元素,经过近代学者从文献理论、诊断标准的规范化、临床及专科应用、临床科研实验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及研究,重新注入新命力。目的:本研究的方向是病毒病的中西医基础研究,从中医角度防治西医疾病,并以嗜肝性病毒病为切入点,包括危害性大的病毒性肝炎及一些容易被忽略又有嗜肝特性的病毒病,病理上有肝肿大为体征的特点。本研究是应用中医腹诊进行临床搜据及辅助诊断,在中医四诊基础上,中医腹诊能够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肝区浊音界异常及全身异常体征,以复方中药进行嗜肝性病毒病的防治,尤其在适用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截断病情的发展,避免肝癌、肝硬化等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1.探讨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认识。2.探讨中医腹诊对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3.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J治疗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疗效。4.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体内抗鸭乙肝病毒(DHBV)的实验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方面:(1)本研究回顾近二十年中医腹诊的文献研究,理解古老而富生命力的中医腹诊在现今医学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尤其在中医治疗肝病的重要性,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2)本研究探讨了中西医学对嗜肝性病毒的理解及认识,从文献研究中寻找到中医温疫学对病毒疫邪的认识,同时探讨了现代医学对嗜肝性病毒及及嗜肝性病毒病的理解。临床总结方面:本研究的重心是以香港地区10000病例为临床统计数据,总结出应用中医腹诊中叩诊手法对嗜肝性病毒引致肝肿大的诊断意义,从中西医临床数据统计,指出肝区浊音界异常及临床体征的重要性,结合患者病史、主诉、病原学、化验指标而进行临床诊断,常能有理想满意的治疗效果,符合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实验研究方面:为探讨中药复方「驱肝毒」对嗜肝性病毒的疗效,本研究初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研究所动物实验研究室进行为期4周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探讨中医腹诊在嗜肝性病毒病的临床应用,1.在临床方面,徒香港地区10000例的临床观察结果说明,发现临床在中医四诊基础上,加入中医腹诊及叩诊进行体格检查,有近九成患者肝区浊音界异常。中医腹诊能及早捕捉嗜肝性病毒病患者的体征,包括肝区浊音界的异常、胸腹壁的体征、唇舌象、皮肤关节等,从而进行早期中医分型、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阻断病程的发展,符合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思路。2.本研究初步观察,在经典复方上自拟「驱肝毒」治疗嗜肝性病毒病,有10000例肝区浊音界患者服用後,有81.2%患者可于3天内回缩肝浊音界至肋上位置,疗效理想。再进行有系统4-6周中药治疗,可达临床治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3.动物实验研究初步发现,中药复方「驱肝毒」(颗粒剂型)对鸭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对肝源性不同系统疾患提供一种治本方法。结论:本研究提倡「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中医分型及体查特征,尤适用于早期指标不明显、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并拟订「嗜肝性病毒病」的初步诊断依据,临床上很多常见病及多发病与嗜肝性病毒有密切的关系,提出「嗜肝性病毒是百病之源」,强调早期诊断可以截断病程的发展,避免做成误诊、漏诊和耽误早期治疗慢性肝病的机会,突出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临床医者应及早认识嗜肝性病毒病的概念及临床体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概念,为肝病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临床症状不显着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减轻乙肝对社会的危害。中医及西医在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上各有优势,西医注重寻根,找出病毒的类别,中医兼顾人体气血,从整体调整,在驱除邪毒之除,更能发挥机体的免疫力,对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有较肯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