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挖掘研究明清医家关于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梳理探索痿证病因病机理论的演进脉络和演进规律,以给今日临床防治痿证提供理论指导和思维启示,以丰富完善痿证理论并为相关的科研教学提供参考。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及理论评述法。从《中国医籍大辞典》检索明清时期中医医籍名录,依托图书馆丰富的中医文献数据库和纸质古籍图书,搜索阅读上述医著,深入挖掘痿证资料,对所获得的大量一手文献资料认真研读,然后以明清时期纵向时间为轴,以病因病机为纬,对明清众医家的认识予以梳理、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1、明清医家对痿证病因的认识:明代医家认为外感湿邪、湿热之邪、风湿之邪、燥火之邪可致痿,而对寒邪、暑邪没有述及,清代医家则主张六淫皆可致痿。悲思忧怒情志、房劳、形劳、酒色相合、膏粱厚味等内伤因素是致痿的常见原因,这是两代医家的共识,明代医家还强调食积致痿,清代医家又发现吸食大烟(鸦片)可致痿。除此,清代医家进一步提出第三类致痿因素,认为药邪、病理产物瘀血、先天禀赋不足、痢病过早运用收涩药物之医过皆可致痿。2、明清医家对痿证病机的认识:(1)脏腑功能失调,两代医家均秉承了《内经》以降的“肺热叶焦”“五脏气热”观点,两代医家都提出脾胃、肝肾功能失调的痿证病机之论,但清代比明代要细化深入得多,进一步认识到痿证病机的复杂性,尤其提出的“中宫阳虚”之说与以往“痿证无寒说”截然相反。(2)气血失常,明代医家分为气虚、血虚、气血两虚、血瘀病机,清代医家增进了精的因素,分为精亏、血虚、精气两亏、精血亏虚、气血不足、气虚血瘀病机。(3)内生五邪,明代医家提出“内生五邪、五邪相合”“火郁气虚”两种病机,清代医家主张“内生火热”“脾胃失调内生湿热”“脾虚生湿、湿热内蕴”三种观点。结论:(1)明清之际,痿证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得到良好传承和快速发展,至清代已进入了较成熟完善时期。(2)随着时代变迁,明清不同时期痿证病因证型也会随之发生偏移变化。(3)医学理论的形成与时代环境、医家思维文化素养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