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来亚自古成为东西交通孔道,东西文化荟萃,留下了不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教的遗迹,这其中不乏文字记录。这些文字语种纷呈,有葡文、荷文、英文、中文和巫文等,不一而足;其内容也五花八门,有档案记录、个人观感和游历文字、传教文字、报章杂志、学术研究著述等是;撰述的作者也极为庞杂,有传教士、殖民官员、旅行探险家、作家、文教人员、学术人员等等。这些由身份各异的作者以不同语文所撰述成的著述,无疑成为构筑马新学术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1965年以前英文和中文源流在马新之学术发展脉络、概况、演变和发展进行整理爬梳,理清两者的流变,并进行比较研究,以见其异同和交汇之所在。在英文源流方面本文将之分成三期,第一期是观察家主导时期,从1800年开始至1876年止,此时期只是初步认识和观察的开始,主要以个人观感和记录为主,或者是一种提供英人在进行殖民统治或商贸之需的了解。第二期是殖民学术行政人员主导时期,从1877年开始至1941年,这些殖民官员因为职务上的需要以及个人兴趣,利用他们政务繁忙以外的时间进行研究,并组织学会共同砥砺,提供发表平台。从第一期的记录书写开始进入研究的领域。第三期是专业学术研究人员为主的时期,从1946年开始迄1960年代,研究的话语权开始从殖民官员过渡至学院派的学术人员,更为重要的是开始自觉地摆脱殖民者的论述,追求本土化。中文源流方面同样也分成三期,第一期是滥觞期,开始于1930年代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一批南来的学者和报人透过报章开始积极推动南洋研究,是华文源流学术研究的起点。之后经历了一段三年八个月的日据时期,学术研究基本停滞。第二期是开创期,从1945年至1955年止,南来学人延续第一期的努力,并逐渐凝聚一股南洋研究的队伍,形成风气。第三期是高峰期,开始于1956年,至1969年止,由于南洋大学历史系的成立,南洋研究由民间自发的研究进入学院,成为专业的学术研究,同时也透过大学培育研究专员。这三个时期的研究传统统称为“南洋研究”的学术传统。以上两个看似没有太多交汇,异质性要大于同质性的学术源流,其实也有不少少相似的地方。两者的学人背景和研究动机皆经历由业余书写走向学术研究、从外来人员到本土人员、从工具理性到学术理性的转换过程,两者皆不约而同以马来亚为主要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上则英文源流最早是从语言入手,中文则以传统文献考据为主,战后中文源流学者接受西方学科训练后,在方法上两者也渐合流;两者可谓皆建构了各自的学术研究传统。两者最大的歧异反映在研究内容,中文源流侧重华侨华人研究和古史地考据,英文源流侧重马来研究。中文源流透过译作、征引和参考和英文学界有所互动交流,反之英文源流向中文学界取经则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