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研究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usha5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21世纪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我国开始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在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事实上,我国开设综合型社会科课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民国时期。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中规定,“小学前四年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合并为社会”。不久,由丁晓先负责起草的小学初级四年社会课程纲要颁行,标志着我国社会科的创始。1929、1932、1936、1942以及1948年,国民政府颁行了不同的小学社会科课程标准,反映了民国小学社会科从诞生、发展到衰落的漫长路程,并为我国社会科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主要以课程教材研究所编《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自然·社会·常识·卫生卷》、《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中收录的1923-1949年的小学社会科课程相关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民国小学社会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了解民国小学社会科的利弊得失,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首先,小学社会科属于公民教育范畴,因受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其公民教育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一方面,民国小学社会科关注儿童公民生活,帮助儿童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并树立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另一方面,随着国民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小学社会科加入了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小学社会科的公民教育转变为培养“知礼、知义、爱国、爱群的国民”或“修己、善群、爱国之公民”,更偏向于培养修身的国民,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公民。这体现了国家、政党意志在社会科教育中的渗透,而小学社会科的健康发展要寻求社会科教育的独立性。其次,为更好地指导小学社会科课程实践,需进一步明确课程定位。民国小学社会科确立了服务于儿童社会生活的目标,其课程内容是根据儿童生活范畴的由近及远,采用同心圆扩大模式;在课程实施中,其教学资源来源于儿童社会生活,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思想,教学评价也渐趋向于过程性评价,不再单一强调知识的记忆,充分体现了小学社会科是公民生活教育的课程定位。再次,民国小学社会科还启发我们,要加强社会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学者们对民国小学社会科课程的理论研究,包括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施的研究等,但社会科实践效果仍差强人意。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对社会科课程的重视不够,缺乏社会认同感;另一方面是片面强调引进外国先进教育理论,忽视对本国具体国情的了解,未能形成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科课程理论。
其他文献
引入创新协同思维,在构建经济制度、技术创新与清廉政府建设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采用我国2000—2012年数据进行测量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
为实现汽车标准等级路面谱和实测路面谱的重构,建立空间坐标系下路面不平度的一维Autoregressive(AR)模型和二维双自变量AR模型。通过对自相关系数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将双自变
贵州赤水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着白垩系嘉定群巨厚红层,受构造活动、流水侵蚀、风化剥蚀和重力崩塌等内外力地质作用影响,形成了类型丰富的丹霞地貌景观。本文将丹霞地貌的类型特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面对新的交通环境的变化,湖南省通过旅游资源整合,走出一条适应高铁时代的"高效、高品"旅游发展道路,是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结
江泽民关于扶贫的人权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权的内涵与人民群众的生存状态密切相联的辩证关系。不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其他一切权利都难以实现。中国政府大规模的扶贫行动,无可
近年来各种不合理、不合法的教育惩罚现象,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声讨,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惩罚教育的弊端,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本文试从学校、家长、教师和社会方面提出了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养护事业迅猛发展,公路管养里程逐年增加,公路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基层公路服务机构,其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经历了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但由于各省、区、市的经济水平
作为美国知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掀起了翻译界的狂潮,使得翻译成为了一门学科。他的功能对等理论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加关注译者的反应。其基本观点是:将
循环经济的主要概念包括通过推广各类废物的分类回收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加强其在生态工业方面的应用,以试图缓解当前中国因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恶化的问题。本论通过了两个现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如何培养高中生的阅读能力成为当前课改中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