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巢湖低地圩区稻麦轮作农田土壤CH4和N2O排放对填补我国南方地区农田CH4和N2O排放的相关研究有重大作用。以巢湖低地圩区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四种处理,分别为常规耕作(CG)、优化施肥(CY)、优化施肥+免耕(CB)和优化施肥+秸秆还田(CJ),每种处理采用随机3次重复。试验得到的结论如下:1、巢湖地区60年来气温升高趋势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全球变暖的大环境相吻合。19652014年巢湖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线性倾向率约为0.25℃/10a。60年气温年代际变化比较大,距平值的正负值分布比较集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距平值多为负值,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为正值。19652014年巢湖地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但是趋势不太显著,线性倾向率约为36.7mm/10a。在60年里出现的某些年极端降水值扰乱了60年降水量的变化的总体趋势。2、稻田土壤CH4排放通量日变化规律明显,主要呈现“单峰型”,最大峰值出现在下午14:0016:00之间。单季稻田CH4日均排放通量与上午10点的排放通量最接近,以上午10点前后作为采样时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N2O排放通量日变化呈现“四峰型”,极大值出现在晚上20点,两个次峰分别出现在正午12点和凌晨0点,N2O排放通量最小排放峰出现在下午16点。3、在水稻全生育期,四种处理水稻田的CH4排放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三峰型”,排放高峰分别大致出现在水稻分蘖期前期、孕穗扬花期前期、灌浆成熟期前期。秧苗移栽初期是CH4排放通量的低值期,烤田期和水稻灌浆成熟后期的CH4通量排放持续降低。四个处理的排放极大值都出现在移栽后19天。连续阴雨天气带来的降水和降温,促成了这两个CH4排放低谷。温度极大地影响了稻田CH4的排放,特别是低温放缓了稻田CH4的排放速率。稻田N2O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呈现“三峰型”,排放峰出现在移栽后的第20天,随后也出现了两个较小的峰。在烤田初期,土壤空气压力减小使得N2O一次性大量排放。4、在冬小麦生育期内,CH4排放通量均为负值,麦田对大气CH4表现为吸收汇,但在不同时期排放通量存在较大差异。优化施肥+免耕处理的土壤性状更稳定,通透性好,有利于CH4菌活性的增强。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增加了土壤厌氧条件和土壤养分条件,这影响了CH4吸收速率。麦田温室气体排放以N2O为主,麦田N2O排放通量呈现五次明显的峰值,第一次、第三次和第五次均与施肥有关,且发现第三次和第五次N2O的排放峰不是在施肥之后立即出现,而是出现在降水23天后。5、CH4减排对单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减少的重要作用,CH4对巢湖低地圩区稻麦轮作农田温室效应有决定性影响,N2O的温室效应的比重不到3.02%。单位产量的GWP大小依次为:优化施肥>优化施肥+免耕>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优化施肥+免耕和优化施肥+秸秆还田比优化施肥的单位产量GWP分别减少了0.83%和68.33%。利用单位产量的GWP指标进行评价时,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处理在增加作物产量和减排温室效应方面达到的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