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不断推进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据统计,2017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已达1.71亿人,农村土地闲置、抛荒面积呈不断增加趋势,土地利用效率极为低下,引发了当下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同时,新生代的农民工离开学校后就外出打工,很少具备农业生产经验,缺乏农业生产技能,且很多已经融入了城市生活,市民化意愿很强。这又使农业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再者,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一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我国的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极为突出,这是我国农业实行规模化经营首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就产生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即重点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严重丧失劳动力的农地如何实现有效流转?承包地退出如何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新形势下,分散的、小规模的土地已经无法适应农业发展的现代化新要求,土地流转可谓势在必行。本文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阐释了土地流转可以解决农地细碎化的问题,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并分析了农地流出有助于减少农民市民化的机会成本,为农民融入城市生活提供重要的资本支持。并针对新经营主体租赁经营激励不足,提出可以深入户籍制度改革,将固化的农村集体资格动态化,在尊重农民意愿、提供合理补偿的情况下,引导农户有序退出土地。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1)绪论。包括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创新与不足之处,以及国内外的现有研究综述。(2)农村土地流转的一般理论。首先运用人口流动理论,分析了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动因。其次运用产权制度与经济绩效理论,阐述了降低交易费用是制度变迁的方向,且产权越完整,农业的生产效率越高。这也是为什么在后文分析到通过引导农民有序退出土地,发挥对新经营主体的制度激励作用的理论原因。最后利用地租理论,说明了“同地同权不同价”的原因,有助于后文解释土地流转价格方面的问题。(3)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进展与问题。学术研究的目的是立足于现实从而给出指导现实的方法对策。本文的这部分对我国农地流转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描述统计分析。(4)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障碍。文章从供给、需求两个角度多个方面,对流转的制约因素进行梳理。(5)我国农村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实践分析。在前一部分的流转制约因素梳理后,明确农业生产实际和新的发展要求迫切需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是由于土地制度的限制,农地在集体成员资格以外是严格限制转让的,由此导致了产权缺失需求不足的新难题。此外,农民自身也面临着退地需求和社会保障缺失难以离开土地的困境。因此这部分内容即结合我国率先实行的土地流转改革(退出)试点,希望可以为相关政策制定积累经验。(6)政策建议。土地的退出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创新。同时,为了确保在供给得到保证后有足够的新型经营主体承租土地,真正实现土地供给、需求两个方面的有效对接,本部分就如何加速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也给出了粗浅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