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1993年,莫里森凭借其众多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称赞她“作品思想力丰富,富有诗意,显示了美国现实生活的重要方面”。莫里森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非裔美国女性作家。莫里森曾说过语言的魅力之一在于“言说不可言说的东西”,文学不只是讲故事,它需要读者的参与。象征所具备的暗示性、联想性和间接性等特点使其成为充分挖掘文学魅力的有利工具之一。《慈悲》发表于2008年,背景为17世纪的美洲大陆。莫里森洞察社会、历史和人心,以超越种族的视角探讨小说所体现的“奴役”主题。通过文本细读不难发现在《慈悲》中莫里森独具匠心地使用了多种象征。本论文的研究问题为小说中主要使用了哪些象征?这些象征的使用如何服务于小说“奴役“主题的表达?哪些因素促使莫里森通过对象征的独到运用而实现对“奴役”主题超越传统的诠释?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托妮·莫里森、小说《慈悲》、象征的理论框架,并对《慈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简要总结。第一章归纳、分析《慈悲》中的主要象征:背景象征,人名象征,人物象征,活动象征和其他象征。第二章分析《慈悲》中的主要象征所表现出的“奴役”主题。莫里森在小说《慈悲》中所探讨的“奴役”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人对人的奴役、宗教对人的奴役以及人类各种欲望对人的奴役。第三章挖掘导致莫里森如此运用象征,以及阐释“奴役”主题的因素。结论对《慈悲》中的主要象征以及其表现出的“奴役”主题进行总结:《慈悲》中的大量象征都服务于“奴役”主题的揭示。莫里森的种族、文化教育背景以及她创作中所受到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等因素使得《慈悲》中象征的运用独具特色,并服务于“奴役”主题的表达和深化。在莫里森笔下,“奴役”已超越了种族局限,具有了普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