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于平均效应(Above-average effect)和低于平均效应(Below-average effect)广泛出现于社会和非社会比较情景中,影响比较的过程和结果。高于平均效应是指,给被试呈现一组同类的项目,项目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但这组项目在指定维度上的水平都普遍高于该类的平均水平,之后从这组项目中随机抽出一个项目(目标),要求被试在指定维度上进行成员与组群的比较,结果发现被试倾向于给予目标更高的评价。低于平均效应与高于平均效应相反,即呈现给被试的这组项目在某一指定维度上的水平都低于该类的平均水平,结果被试倾向于认为随机选出的目标比该组其余项目水平更低。目前对非社会比较情景中两类效应的研究较少,主要是Giladi和Klar、Windshitl, Conybeare和Krizan进行了一定的行为研究,分别创立了先指定范式和后指定范式,并分别提出了LOGE理论和时机理论来解释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及其反转的现象和机制。其中时机理论认为,指定时机对效应的产生和反转有关键影响。而本研究认为,“和折中标准相比”是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产生的原因,“加工时间的充裕性”可以通过影响被试对比较策略的选择进而影响效应。本研究以不充裕加工时间为条件,探讨先、后指定两种范式下两类效应产生的机制及其异同。研究一在前人行为研究的基础上,统一实验程序,增加研究材料的数量,提高研究的信、效度;并且采用3点评定的方法,简化评定过程,使任务更贴近生活实际。同时,以不充裕加工时间为条件,探讨先、后指定两种范式下两类效应产生的机制及其异同。结果无论是在先指定范式还是在后指定范式中都出现了显著的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先指定范式下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被试策略选择的灵活性,而后指定范式下效应的产生可能更多是由于实验程序本身的设计。本实验结果明确支持LOGE理论,即将目标“和折中标准相比”是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产生的原因。研究二在研究一范式的基础上,利用ERP技术记录先指定和后指定范式下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结果先指定范式中,对于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在700-1600ms内,更好和更不好的决策都分别比一样的决策在大脑前中部诱发了一个更负的EPR成分,可能是反映了被试需要保持和加工更多的信息以做出决策。后指定范式中,对于高于平均效应,在570-620ms内,更好的决策比一样的决策在大脑右侧中前部诱发了一个更正ERP成分,可能表明了在提取和加工出现效应的形容词时,需要抑制更多无关信息的激活以保证工作记忆的机能集中在对正性属性的保持和加工上。对于低于平均效应,在800-1100ms内更不好的决策比一样的决策在大脑右侧中后部诱发了一个更负ERP成分,可能表明对于出现效应的形容词被试需要复述和保持更多的信息以支持决策。本研究表明,将目标“和折中标准相比”是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产生的原因。虽然在本研究不充裕加工时间的条件下,先指定范式和后指定范式都出现了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但两范式在效应产生的机制上不同。另外,高于平均效应和低于平均效应的产生与工作记忆的机能有重要联系,后指定范式比先指定范式在顶叶皮层有更大范围的激活,这可能表明后指定范式中被试在比较和决策时需要复述和保持更多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