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变应性鼻炎属于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症状以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为主,具有发作突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目前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其本身虽然并不属于严重疾病,但可诱发支气管哮喘,伴发变应性结膜炎、荨麻疹等多种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的热点多集中于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方面。中医根据变应性鼻炎的典型症状,结合古代医家的论述,将其归属于中医的“鼻鼽”范畴,现代中医主要依据传统理论与个人经验,对于证型的诊断标准也不统一,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调查,人为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辨证分型的过程,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因此,形成众说不一的局面。目的:了解当前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及证型的构成情况,为中医的证候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并为变应性鼻炎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依据。方法:2010年8~10月期间,对于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门诊确诊的2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整理,根据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结果:8个基本证及其分证中血瘀证85例(42.5%);湿困证72例(36%),其中湿壅鼻窍证52例(72.2%)、肝胆湿热证19例(26.4%)、脾胃湿热证12例(16.7%);外风证60例(30%),其中外感风寒证31例(51.7%)、外感风热证24例(40%);气虚证37例(18.5%),其中肾气虚证18例(48.6%)、肺气虚证7例(18.9%)、脾气虚证4例(10.8%);火热证19例(9.5%),其中胆经郁热证15例(78.9%)、肺热证7例(36.8%);阴虚证10例(5%),其中心阴虚证5例(50%)、肺阴虚证5例(50%)、肝阴虚证2例(20%)、胃阴虚证2例(20%)、肾阴虚证1例(10%);血虚证2例(1%);阳虚证0例。证型分布:单证型78例(39%),两证相兼型54例(27%),三证相兼型21例(10.5%),四证相兼型9例(4.5%),无证型:38例(19%),兼证中以血瘀证、湿困证与外风证为主。结论:血瘀证、湿困证与外风证是构成变应性鼻炎临床证型的基础,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临床研究中加强对变应性鼻炎的血瘀、湿困与外风证的研究和探讨;并通过论述变应性鼻炎与风病的相关性,也为其从风论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