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世纪达贤多杰整理的《格萨尔·地狱救妻》中的内容与诸多传统《格萨尔》版本中英雄尚武与部落征战的题材有所不同,其故事情节结合佛法教义,揭示佛教因果报应和分辨善恶是非的道德伦理观念。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的巨著《神曲》,是中世纪意大利现实社会的虚幻投影,作品以基督教义和神学思想为线索,深刻揭露出佛罗伦萨和意大利党派之间的斗争、教皇与执政官员之间的权利斗争、以及新兴市民阶层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等社会矛盾。“《格萨尔·地狱救妻》与《神曲》比较研究”重点探讨这两部作品在思想内容、宗教背景、语言特色、实用价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东西方文化差异,选取两部作品在道德依据、行为规范、人性论、佛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来源、社会意义等方面存在的异同展开了研究。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结合史诗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格萨尔·地狱救妻》和《神曲》这两部浪漫史诗的整理者或作者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了《地狱救妻》的不同版本,还有《神曲》的不同译文等细则。第二章着重对比两部作品在内容上的异同,并试图阐释其深层原因。首先,通过两部史诗各自对“地狱、炼狱(赎罪)、天堂(解脱)”的叙述,可以看出《格萨尔·地狱救妻》中的地狱分十八层,来源于佛教“六道轮回”教义;但丁《神曲》中的地狱分九层,其中第七层有三类,第八层有十类,第九层有四类,都是根据自己前世所造之业,分别堕入各层地狱。就连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灵魂也在地狱第一层,他们不但没能上天堂,也没有有机会去炼狱赎罪,就因为他们是异教徒。也有研究分析地狱的说法来源于古埃及、古波斯文化,甚至还有通过古希腊传入的佛教影响。两部史诗的“地狱”均在地底下,每一层比上一层的罪孽更为深重,受到的报应就越大;两部“地狱”均有阎王、狱卒,只是狱卒的形象在《地狱救妻》中属于“人身兽面”,而《神曲》中属于“兽身人面”;两部“地狱”都均有极热和极冷处罚,也有身陷肮脏污泥不得呼吸、刀割伤口迅速愈合后反复再割等处罚;其次,再说赎罪,《地狱救妻》讲究的是密宗中无上瑜伽和大圆满法等;但是《神曲》中叫炼狱,在地狱和天堂之间有一座炼狱山,分七层。天主教认为人除了“原罪”,后天的罪更是不可饶恕的,只有在生前和临终时刻有忏悔的,才有资格在炼狱中洗清罪孽后步如天堂。关于后天的罪,分“骄傲、嫉妒、愤怒、懒惰、贪财、贪食、贪色”七种,与佛教的三毒“贪、嗔、痴”极为相似;第三,关于解脱,《地狱救妻》强调的是极乐世界或净土;《神曲》则强调的则是天堂,也分九层,有研究者认为是受了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影响。第三章在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了比较。《地狱救妻》韵散相间,文辞精妙,用排比、重叠、回环等手法继承了藏族民间的《格萨尔》传唱。在拉丁文盛行的时代,但丁坚持用意大利母语创作《神曲》,整个100曲都是用“三行连环体的”格律要求写成,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极大地推动了意大利语的创作。第四章分析探讨了这两部作品的现实价值,围绕伦理道德的教育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进行分析与总结:提炼出了《地狱救妻》中的环保意识,强调了《神曲》中拯救自我,救赎灵魂、民族复兴的愿望,显示出《地狱救妻》和《神曲》在人文教诫和批判现实方面的深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