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梦想。60多年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走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尽管经济呈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能走出粗放型经济发展道路,因此,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60多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是在探索和把握国外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经济社会的全面性、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和战略性转变和深刻的变革;是适应全球经济需求结构变化、增强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由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抉择。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程,需要古今中外的经济理论作为工具,并借鉴世界各国经验,汲取教训。关于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极差地租Ⅱ时提出了粗放耕作和集约化思想,在其再生产理论中阐述了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机制。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等其他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都为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研究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构建科学、客观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体系。学者在对中国当代经济发展道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发展的“之”字形路径①,并且对经济史学研究提出了“求通”(纵通、横通和内通)的理念和“跟随论”、“沉淀论”相统一的思想②。本文将研究时间断限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至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之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国民经济从迅速恢复大起大落(1949~1965年)、经济发展缓慢到快速发展(1966~1992年)、经济发展转轨到提质发展(1993~2012年)3个阶段。按照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3个阶段分成6个时期,即1949~1957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1958~1965年:国民经济大起大落,1966~1978年:经济发展极度缓慢,1979~1992年:经济快速发展,1993~2001年:经济快速发展到速度减缓,2002~2012年:经济发展从快速到提高质量。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形成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1949~1978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成和新探索(1966~1992年)、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继续探索(1997~2012年)3个阶段。同样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框架,3个阶段分成6个时期,即1949~1957年: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步形成,1958~1965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1966~1978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完成,1979~1996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探索,1997~2007年: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的继续探索,2008~2012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遇到的新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一定程度上并不顺利,也未完全完成。6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经济发展从恢复和快速发展、大起大落和缓慢增长、持续保持快速发展3个阶段,走了一条“之”字形波浪式前进的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初步形成、不断探索、初步转变3个阶段,走了一条“一”字形探索前行的道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的历史启示是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注重机制创新,坚持体制先行;强化宏观协调,坚持政府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是适时转变主导产业;高度重视产业多元化;全面推动生产服务功能;适时出台健康的产业政策;大幅提升城市公共配套水平。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74年间经济发展经历了起飞、快速增长和停滞衰退等阶段,但是忽视了经济体制因素,没有完成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最终导致解体。中国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理论和成功经验,创造出经济发展奇迹,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模式”③。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启示是,要以改革和完善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为基础、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为落脚点。社会经济要向前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不断创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发展的方式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在经济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总结、不断探索,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积极的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