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经皮颧骨下入路圆孔射频热凝阻断上颌神经是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的常用方法之一。但该方法有误入眶上裂和视神经管可能性,从而导致该区域血管和神经损伤的危险,甚至可能会导致患者失明。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根据圆孔外口阻挡情况及是否使用弯针情况,结合经皮颧骨下入路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第二支疼痛时,误入至眶上裂或视神经管的角度偏差,分析个性化弯针及折弯器制作的临床意义和价值。目的:探讨圆孔与眶上裂及视神经管的位置关系,分析个性化弯针在CT引导下经圆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第二支痛的临床意义及价值。方法:对88例患者行64排HR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对136例患者进行资料搜集,根据圆孔外口阻挡情况及有无使用弯针分成4组:弯针阻挡组(CB)、直针阻挡组(SB)、直针无阻挡(SN)、弯针无阻挡(C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小H(最短圆孔直径)=1.0mm,最小l(圆孔管长)=3.7mm。圆孔外孔与眶上裂(Fs)的距离为5.16±1.33mm。射频针与矢状面夹角为39±3.95°,冠状线与CT扫描线(ACT)夹角为58.99±6.23°,穿刺深度(Ls)为63.99±4.24mm,误入眶上裂角度为2.96±0.71°;误入视神经管角度为4.95±0.73°。此外,CB组术后NRS评分明显小于SB组,而CB组进入眶上裂的概率明显低于SB组。结论:圆孔外口与眶上裂或视神经管的距离仅为几毫米,很小的角度误差即可进入眶上裂及视神经管,对于穿刺圆孔路径上有阻挡的患者,选择个体化塑型弯针进行射频热凝治疗可提高疗效,减少穿刺针误入眶上裂的概率;对于穿刺圆孔路径上无阻挡的患者,选择直针进行穿刺,可减少穿刺总次数,减少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辐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