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别以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等为交联剂,采用沉淀聚合法合成了甲芬那酸、左旋甲基多巴及10-羟基喜树碱等药物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球(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ic nanospheres, MIPNs),探讨了合成条件的各种参数包括聚合温度、溶剂的用量、功能单体/交联剂摩尔比例以及引发剂的用量等条件对MIPNs粒径的影响。采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模板分子与MIPNs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表征,并预测了MIPNs结合药物模板分子的结合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分析等手段对合成所得MIPNs进行了粒径、形貌以及表面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BET吸附试验、Sketchard分析、石英晶体微天平传感器等手段对MIPNs的吸附性能、选择性进行了表征。最后,通过模拟体液药物体外扩散试验,对左旋甲基多巴的MIPNs的释药性能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合成条件试验表明,MIPNs粒径的大小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模板分子的极性、聚合温度、引发剂的用量、溶剂的用量以及功能单体/交联剂摩尔比例等。结果表明,MIPNs的粒径随聚合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AIBN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模板分子对微球粒径的影响则因模板分子的极性大小是否对聚合体系的极性影响不同而异。根据紫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同时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确实存在可同印迹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基团,这为聚合特异识别性创造了条件。通过对左旋甲基多巴(LMD)的MIPNs的扫描电镜、BET吸附试验、红外光谱和模拟人体胃液扩散实验等手段,对LMD的MIPNs的外貌形态、吸附性能、分子印迹效果和药物缓释效果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MIPNs的最大静态吸附量是非印迹聚合物纳米球(NIPNs)的3倍。在模拟胃液中,MIPNs释放药物的持续时间(10 h)是NIPNs持续时间(5 h)的2倍,表明MIPNs确实具有缓释药物的效果。因此,MIPNs有望进一步应用于LMD药物缓释系统的研究。同时将LMD的纳米级和微米级微球制备出MIP修饰的PQC传感器。结果表明,粒径分布较为均匀的MIPNs(<500 nm)比较适合用作PQC传感器敏感涂层。用MIPNs修饰的PQC传感器,信号重复性较好(R. S. D = 8 %, n=5,甲基多巴浓度为0.2 mg/mL),并且响应快速,可在2分钟内稳定信号,与传统的文献中已报道的MIPs/PQC传感器相比,MIPNs传感器的响应速度较快。MIPNs修饰的PQC传感器可以直接在水中测定甲基多巴,线性工作范围从0.1-0.7 mg/mL,回归方程为ΔF=0.7279+178.63 C (R= 0.9951)。检出限为0.02 mg/mL (S/N = 3, 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