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史上,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的划时代的狭义相对论,使牛顿力学和电动力学相互协调,提出了时间、空间与运动的相对性关系,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统一,建立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适用于全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新的相对时空理论,成为物理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科学革命。狭义相对论与10年之后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在科学史上矗立了一座巍峨而永恒的丰碑。该理论在五四运动时期全面传入中国并迅速被接纳,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科学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近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在戴念祖、胡大年等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查统计了1949年前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的相关原始期刊文献135篇,译著、专著、工具书、教科书、传记等22部,基于新发现的《同济杂志》《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北京大学日刊》《观象丛报》《北洋周刊》等10余种民国期刊原始文献的考证,结果表明:(1)在中国,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传入时间正如戴念祖、胡大年等所言是1917年。但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宇宙观传入中国则是1920年。因此,相对论全面传入中国是1920年。(2)在中国,1949年前传播和研究相对论的先驱除李芳柏、夏元瑮、周昌寿、魏嗣銮、周培源和束星北外,通过大量原始史料考证,还有留学日本的文元模、吴南薰以及留学德国的潘祖武、留学美国并游学欧美的胡宁、留学法国的程茂兰和田渠。(3)在中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一本译著是夏元瑮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相对论浅说》,该译著曾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20所大学相对论课程教学用书。第一部国人编写的相对论教科书则是湖南大学田渠在其所授相对论课程讲义基础上编著的《相对论》,该书曾在台湾再版6次。笔者独辟蹊径,从科学传播视角勾绘出相对论经由期刊在中国传播的脉络,提出以下新观点:(1)1949年前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17年至1920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观等零星引进中国,改变了国人的科学观、时空观和宇宙观。第二个时期是1920年至1928年,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罗素访华、爱因斯坦途径上海以及来自日本的“爱因斯坦波”的影响,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高潮。第三个时期是1928年至1949年,中国学者开始通过高等物理教育学习相对论,通过留学欧美研究、验证相对论学理,在广义相对论、宇宙观和统一场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科学贡献,中国人开始步入到国际上后相对论研究的近代物理学前沿领域。(2)1949年前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相对论的学者主要是留学欧美和日本的归国留学生,他们以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城市为中心,通过邀请罗素、爱因斯坦等西方科学名人来华等活动,借助报纸、期刊、图书等媒介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发行专号、举办学术演讲、编译图书以及编写教材、教学等传播相对论学理,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20年代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事件,让学术最幼稚的国人,也无人不知这相对论名词,深刻影响了国人科学观、时空观和宇宙观的形成。(3)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由留日学生在国外盲目习得并引入中国,继而是国入主动出国学习并将之引入高等物理学课程体系,最后是积极参与研究、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理。中国人毫无质疑的接纳、吸收相对论并迅速纳入到物理课程体系中,促进了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兴起,大大缩短了我国高等物理教育与世界物理前沿的距离。(4)相对论1949年前迅速在中国传播,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因素以及在国外接受了系统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力图“科学救国”的大批归国留学生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在中国以及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教育,尤其是影响了高等物理学系的创建、物理学系的课程设置等,促进并完善了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体制化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