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对1980年1月-2019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应用中医方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挖掘及研究,并结合临床实证,分析哮喘治疗用药、组方规律,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哮喘证治特点,以期更好的进行临床诊疗。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数据库,对1980年1月-2019年1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应用中医方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文献挖掘及研究分析,首先以“哮喘;中医”为检索词模糊检索,查看正文后根据纳排标准的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使用SPSS statistics 25.0进行频次和因子分析,使用SPSS modeler 14.0中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诊疗系统,选取2017年8月—2019年12月呼吸科门诊主任医师诊治的哮喘患者的处方,记录患者的门诊号、姓名、性别、年龄、就诊日期、处方组成等临床诊疗信息。了解哮喘的用药情况,分析其用药、组方规律,与现代文献部分结合起来,分析哮喘证治特点。结果:1文献挖掘(1)用于哮喘治疗的药物中,药性以温、寒、平性药物为主,三者占全部药性的95.74%。从药物五味角度分析,前三位(占总数的91.42%)的依次是:辛味药(5412次)>甘味药(5117次)>苦味药(4310次);从药物归经来看,主要以归肺经为主,其次归脾、心、胃、肾、肝等经;药物功效分类主要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二者共占50.56%,其次为解表药、清热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平肝息风药、理气药。其中止咳化痰药以止咳平喘药最多,其次为温化寒痰药,从药性的频数分布来看,以温性药物为主,是寒性药的3.29倍。补虚药中补气药最多,其次为补血药;归经多入肺、脾以及肾脏。解表药以发散风寒药为主,清热药以清热燥湿药为主,理气药以理气健脾为主。(2)运用关联规则对药物进行分析,得到关联后项为麻黄、半夏、杏仁、五味子、生姜,为用于治疗哮喘的处方中关联强度较高的药物,得出二陈汤、三拗汤、小青龙汤、定喘汤4个基础方;通过因子分析对哮喘组方规律研究发现用于哮喘治疗的9个基础方:金匮肾气丸、定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升降散、麻杏石甘汤、玉屏风散、二陈汤、三子养亲汤。2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处方1061个,共涉及中药152味。(1)患者基本信息:哮喘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主要集中在50-69岁。(2)药物分析:治疗哮喘的药物四气主要以温、寒、平为主,其中温性和寒性药分别占45.06%、32.17%。药物五味分布中,辛味药物的使用频次(10007次)最多,占总数的36.36%;其次为苦味药,占总数的32.90%;甘味药占23.64%;归经分布中,药物主要以主要归肺经,其次为脾、肝、心、肾经等;功效分布表中,药物主要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清热药、补虚药、平肝息风药、理气药为主,累计频率占总数的90%以上。其次为收涩药、开窍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化湿药、安神药、祛风湿药、消食药、止血药及泻下药。(3)聚类分析:对累计频率占总药物90%以上的前35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形成了4个基础方:定喘汤+甘草桔梗射干汤(《医学摘粹》)、小青龙汤、补中益气汤、香苏散。结论:1.哮喘的治疗以“痰”为核心,用药多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主张“温化”、“清化”。2.感受外邪,是诱发哮喘主要因素,疏风、解表、散寒、透邪等治法在哮喘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哮喘用药病位首重于肺,其次重于脾(胃),可见除治其本脏(肺)外,亦要重视调补中焦,既防脾虚所生之痰上干于肺,又能通过补后天来实先天,因此扶正祛邪的治法也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