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代南戏与元杂剧的关系是研究元代戏剧必须面对的问题。存本《宦门子弟错立身》是元代一统后“古杭书会”才人据金、元北方戏剧题材编演、刊印的南戏作品。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首先考辨剧本涉及的作家、演员的活动年代,进一步论证存本产生于元代一统之后;其次,考述“宦门子弟错立身”题材的衍进过程;第三,从不同侧面比较存本与元杂剧的艺术体制;第四,分析存本所保存的演剧资料和剧中叙及的46种“时行”南北剧目。在此基础上,力图重现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蕴涵的南北剧交流状态与基调,探讨南北交流的内在原因和发展趋向。 中国戏剧主脉是着眼于世俗生活的人事戏,但由于社会、地理环境的差异,南戏、元杂剧却分属不同文化层面,拥有不同创作关注点和不同戏剧精神。元杂剧作品化剧中人为作家本身,以感情为线索,以曲体结构为框架,演述故事,自觉审视、思索现实。而南戏创作者则自发地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作品多关注爱情、家庭、婚姻,展现人们熟稔的生活场景,其戏剧精神是世俗性的。 十二世纪初到十三世纪末,女真、蒙古贵族的长期统治为北方社会蒙上迥异于南方的时代色彩。特别是金元易代时期,中国北方战事频仍,社会动荡,民间不再有稳定、平实的生活,原本与南方同步发展的俗文艺丧失了生存空间。在动荡、杀伐留下的精神创伤背后,文人凭借自身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感受力,创制“元杂剧”,赋予作品浓烈的主观色彩,使其成为宣泄苦闷、关怀现实的重要手段,并使其在文学、艺术和思想表达等方面很快走向成熟。较之北方,南方社会生活因宋王朝的偏安而得以延续、发展,城乡进一步繁荣,北方居民、伎艺人南迁,观众群体日渐壮大,营造出俗文艺发展所需的世俗生活氛围。 一统之初,元杂剧处于剧坛主导地位,但伴随时间推移,因社会生活重回北宋继承并开创的“近代化”轨道,南戏在漫长民间积累过程中铸就的戏剧精神与时代相得益彰;新的社会环境毕竟与元杂剧发生时的历史阶段相去太远,再不能成为维护、促进它生存、发展的力量。元杂剧只能逐步转向南戏所热衷的层面,并因此丧失活力。南戏与时代的内在默契决定它在与元杂剧交流过程中,通过借鉴元杂剧艺术菁华,充分获取艺术表现力,自我完善,经由文人作家参与,遂成为日后中国戏剧主要形式。 南戏与元杂剧合流,促进中国戏剧发展。本文采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力求论述严谨,在具体史料基础上,用意阐释元代南戏、元杂剧的实际存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