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演替过程是有序进行还是随机发生,是植物生态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之一,也是植被恢复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川西岷山地区频繁、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常常引发滑坡,使得这些发生于不同年代的滑坡体坡面上生长着处于不同演替年限的植物群落,为验证植被演替模型理论提供了理想场所。本文选取了距离较近且海拔、坡度、坡向、土壤母质大致相同的17个坡面,并将之划分为3个演替年限组:演替4年、演替30-60年、演替60年及以上。最终,以时间代替空间,按照常规样方调查法对选取坡面进行植被群落调查。指标除物种信息外,还包括个体数、基径、盖度等。研究发现: (1)随着演替推进,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优势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群落发展过程中物种显著增多,趋于多层次、复杂化和均匀化。 (2)从演替4年到30年这一演替早期阶段,群落明显存在着物种替代现象,但主要功能群(固氮、耐旱、耐贫瘠植物)的重要值在演替4年到演替60多年过程中并未有所下降,表明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水分和养分)通过决定功能群构成强烈制约着坡面群落的物种集合。 (3)在演替4年的群落组内,群落物种相似性系数为0.515,而在演替60多年的群落组内该值降为0.251,表明植被演替较晚阶段存在着随机过程。 综上,在岷山地震带山地坡面植被随演替过程中,并无严格意义的物种或功能群替代过程,因而难以充分支持机体论演替模式。研究表明,该地区植被演替具有随机性的特征,且环境资源条件对坡面植被演替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由此,岷山地区坡面植被恢复工作应采取“改土重于种树”的策略,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技术干预措施,同时也需要对恢复系统进行主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