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长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于2012年11月、2013年2月、5月和8月对长岛海域潮间带和潮下带进行了四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的采集。对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次级生产力、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结合调查海域的环境因子,探讨了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海岛周边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资料,同时完善了我国长岛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岛潮间带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87种,其中软体动物35种、环节动物多毛类28种、节肢动物20种、扁形动物、纽形动物、棘皮动物和腔肠动物各1种。在四个季节中,秋季采集到的底栖动物种数最多为49种。潮下带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64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82种、节肢动物39种、软体动物29种、棘皮动物9种、腔肠动物2种、星虫动物、扁形动物和纽形动物各1种。在各个季节中,夏季采集到底栖动物的种数最多为95种。2.长岛潮间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1499ind./m2,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的丰度为1170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78.07%;纽形动物丰度为226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15.07%;软体动物丰度为53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3.56%;甲壳类丰度为23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1.54%;其他类丰度为26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1.76%。潮下带调查海域的总平均丰度为919ind./m2,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的丰度为601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65.45%;软体动物丰度为170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18.48%;节肢动物丰度为92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10.01%;其他类丰度为56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6.06%。3.长岛潮间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生物量为1.01g/m2,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的平均生物量为0.76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75.27%;棘皮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0.12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12.15%;甲壳类的平均生物量为0.06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5.87%;其他类生物量为0.058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6.71%。潮下带调查海域的总平均生物量为18.01g/m2,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生物量为7.36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40.86%;软体动物生物量为4.85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26.92%;其他类生物量为3.33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18.47%;节肢动物生物量为2.48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13.75%。4.长岛潮间带的优势种为丝异须虫Heteromastus filiformis、膜质伪才女虫Pseudopolydora paucibranchiata、日本角吻沙蚕Goniada japonica、叉毛矛毛虫Phylo ornatus及纽虫Nemertinea。潮下带海域的春夏季节的优势种为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梳鳃虫Terebellides stroemii、锥毛似帚毛虫Lygdamisgiardi、刚鳃虫Chaetozone setosa和路氏肋海星Ctenopleufa ludwigc。潮下带秋冬季节的优势种为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descens、孟加拉海扇虫Pherusa cf.bengalensis、梳鳃虫T. stroemii、岩虫Marphysa sanguinea及短叶索沙蚕Lumbrineris latreilli。5.长岛潮间带的年次级生产力为0.73g(AFDW)/(m2.a),平均P/B值为4.76。潮下带海域年次级生产力为6.37g(AFDW)/(m2.a),平均P/B值为2.04。6.长岛潮间带海域中物种种数、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的站位均是A3站,表明A3站是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站位。潮下带研究海域不同季节间生物种数最多的站位是CD24和CD28站;丰富度指数最高的站位是CD24站;均匀度指数最高的站为CD30站;香农-威纳指数最高的站位为CD24。7.调查的潮间带海域可将大型底栖动物划分为6个群落站组,季节是影响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划分的决定性因素。潮下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以划分为7个群落站组,季节和底质类型是影响潮下带群落结构划分的主要因素。8.研究表明,与潮间带海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最匹配的环境因子组合是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叶绿素a含量。与潮下带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最匹配的环境因子组合是水温、沉积物中值粒径和脱镁叶绿酸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