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潮》是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学生编辑出版的刊物,出版时间从1919年1月持续到1922年3月,一共三卷十二期。它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支持下与《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一起致力于新文化运动的建设,在当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五四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新潮》作为北大学生对传统与现代思考的一个样本,具有鲜明的时代代表性。本文以《新潮》在五四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性为立足点,通过探讨其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中表现出的独特性,研究五四时期在西方文化的激荡下知识分子的思考,以及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的生成发展,客观地评价它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对新潮月刊的基本情况做简要介绍,为下面探讨《新潮》在中国新文化新文学中表现出的独特意义奠定基础。综述研究历史和现状,写作意义,确定写作思路。第一章主要分析《新潮》月刊在五四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性。《新潮》同人既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深蕴传统文化的积淀,他们在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先进的同时,也认识了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中,他们试图将对西方的学习与保存自己传统文化的灵魂结合起来。第二章着重论述《新潮》的译介主张及特点,以统计数据的方法细致梳理了《新潮》上发表的翻译作品和思想文论,阐明了《新潮》在五四时期西方文化文学的译介及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新潮社员通过译介来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以改造传统文化,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结果,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进一步深化。第三章通过重点阐述《新潮》的两个主张:“学术救国”与“整理国故”,来体现其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他们认识到传统与现代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希望通过学术探寻尽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中实现建构新的中国文化社会的理想。结语部分,在总结本文写作旨意的基础上,阐述《新潮》的研究意义,客观评价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