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rO2基复合氧化物磁性固体酸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烃类的催化裂化,烯烃的异构化,芳烃和烯烃的烷基化反应,烯烃和二烯烃的低聚、共聚和高聚,酯化及水解等反应是目前催化领域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科研工作者致力于通过开发新型的固体超强酸来代替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的液体酸。近年来,人们借助迅速发展的纳米技术,合成了纳米固体超强酸。纳米粒子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比表面自由能,大大提高了固体超强酸的催化活性,但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在液相催化体系中易团聚,分离和回收困难,在气固催化体系中,会造成床层阻力增大。因此,研究和开发一种易于分离和回收,同时又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新型纳米固体酸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论文系统地总结、综述了固体酸的分类以及氧化物固体酸的形成机理。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具有较高磁响应性和悬浮稳定性的磁性基质,通过将磁性基质与固体酸氧化物复合,首次合成了既具有磁性又具有较高酸强度的ZrO2基三元复合氧化物磁性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以ZrO2为固体酸催化剂的主活性组分和载体,通过掺杂其它氧化物来改进单组分二氧化锆作为固体酸热稳定性差、比表面小的缺陷。在高温焙烧过程中,多组分复相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各组分发生了氧物种在物相之间的迁移,导致多组分复合氧化物各个物种之间的协同作用,高温焙烧过程中延迟了主活性组分ZrO2的晶化温度,有效抑制了ZrO2晶体颗粒的长大,抑制了四方晶相ZrO2(t)向单斜晶相ZrO2(m)的转变,增强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增加了酸中心密度和酸强度,形成比单组分体系多得多的活性中心。Fe3O4磁性基质的引入赋予固体超强酸以顺磁性,在产物的分离、洗涤和回收过程中,引入了磁分离技术。与离心、抽滤等传统分离方法相比,具有省时、简捷、耗能低等优点。设计并合成了SO42-/ZrO2/Fe3O4/Al2O3、SO42-/ZrO2/Fe3O4/TiO2、SO42-/ZrO2/Fe3O4/B2O3、SO42-/ZrO2/Fe3O4/WO3四种不同系列的SO42-促进型三元复合氧化物磁性纳米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利用XRD、IR、TG-DSC、TEM、HRTEM、SEM、NH3-TPD、Mossbauer、VSM以及N2吸附-脱附等综合实验手段,系统考察了Fe3O4、Al2O3、B2O3、TiO2、WO3等氧化物的引入对固体酸催化剂粒子大小、磁学性能、晶体结构、表面酸性、孔径分布、比表面积等变化规律的影响。研究和探讨了磁性基质负载量、氧化物的掺杂量及焙烧温度等因素对ZrO2晶化温度和晶型转变温度的影响。磁性基质的引入及B2O3、WO3、Al2O3、TiO2等氧化物的掺杂稳定了介稳态的ZrO2(t)。Al2O3、TiO2、WO3等粒子高度分散在ZrO2中,在烧结过程中有效地阻碍了扩散传质的进行以及晶界的移动,抑制ZrO2晶体的生长,细化了晶粒,降低了ZrO2(t)的晶相转变温度。样品的HRTEM显示,氧化物的掺杂可以有效的抑制ZrO2(t)向ZrO2(m)晶相的转化,使晶体按ZrO2(t)的(101)晶面取向生长,晶面间距为d(101)=0.29 nm。本文以酯化反应作为磁性复合氧化物固体酸催化剂的探针反应,对磁场对酯化反应的影响机理作了初步探讨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实验结果和创新性成果,为深入研究磁性催化剂的磁化学反应机制提供了实验参考,并为开发环境友好的新型双功能催化材料提供了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不管外乡人过年的习俗和讲究如何演变翻新。山西人过年,依然固守着黄土高原独有的风情民俗。这不,唢呐一吹,年的味道就出来了。
通过近二十年的珠心算教学实践与研究,我们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在珠心算特色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珠算式心算教育实验活动基地、宁波市珠心算特色创建学校、
生产力不断重塑社会,综合实力不断重塑国家形象,情感不断重塑国家意识。国家政治、国家意识与文化沉淀出国家的情感,而国家的情感作为国际关系与政治的灰色地带,能够更真实地描述
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过程观视角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研究(2008RKA117)阶段成果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族企业为经济增长、就业增加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贡献了重要力量。家族企业的快速成长与其采用关系治理的模式有着重要的联系,这种治理模式使得家族企业在发展初期可以沟通有效、决策迅速,快速积累实力。但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资金人才缺乏、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就要求企业
简要介绍6000米AUV的总体结构和主要功能,重点研究AUV深海试验中的无动力下潜试验和载体浮力测量试验,提出三种深海浮力测量方法。根据试验数据,通过调整载体配重,在控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