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个体的成长发展,个体自我认同问题已经成为转型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所谓自我认同(Self-Identity)是指个体根据个人经历认知和评价反思性理解了的自我,获得理性自信和提升觉悟的自主建构过程。个体自我认同是个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关键环节,它不仅包括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人格塑造与完善,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价值属性,但自身又无法解决价值问题。所以,个体自我认同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以解决其价值属性问题。进一步讲,个体自我认同,特别是积极理性的自我认同,是认同和内化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是实现国家认同、“四个自信”的前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高度一致的目的性,都指向自我的理性自觉和精神觉悟。基于此,本研究综合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个体自我认同及其培育路径进行了梳理与分析,运用深化理论和实证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系统地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及培育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体自我认同的基本问题阐释,即探问认同的内涵及向度,自我认同的概念、特征和意义。认同是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向他人、群体或社会趋同来确证自我的过程,包括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向度。自我认同符合认同的一般特征,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性认知和评价活动,具有个体色彩,却与“极端个人主义”有本质差别。自我认同的主体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体自我,以反思性理解了的自我为客体,充满了社会内容和价值属性,所以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解决其与身俱来的价值问题,最终以获得理性自信和精神觉悟为目的。因此,自我认同具有自我认知的内在性、由自我出发经社会影响回归自我的提升过程,并以获得理性自信和思想觉悟为目的,需要诸多社会内容才能实现等特征,具有具有安身、立命、铸魂的内容和使命。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的自我认同理论探索,即从理论上回答个体自我认同“是否能够培育”“认同什么”“由谁来培育”等问题,明确自我认同及其培育的理论根源、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为理解自我认同的根源和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指出,自我认同及其培育应坚持马克思的自我认同观,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个人互构”的整合机制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现实依据;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我认同思想,辩证地继承和发展中国近代人性解放思想和提升觉悟的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借鉴西方学者们关于自我认同及其培育的理论和经验,系统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认同的关系,揭示自我认同培育的基本立场、理论依据、文化根源和培育机理。第三,个体自我认同及其培育的实证考察,即从现实的角度调查分析个体自我认同的现实状况、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个体自我认同实证考察从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三个维度上调查分析了个体对自己身体、心理、道德伦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和行为准则的态度和看法,分析了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自我认同调查工具的信度、效度较好;自我认同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上差异显著;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显著。通过调查青少年参与公益行为、自我特质认同、多元价值观、未成年人偏差行为现状,进一步分析个体自我认同的现实问题和影响因素发现,青少年存在认知与行为差距较大,自我意识强烈,价值观念、价值态度和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倾向、评价标准多元和人生意义困惑等问题。其中,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教养方面、个性特征、社会交往和学校教育的不完善等方面。第四,个体自我认同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路,是研究的目的和归宿,旨在探究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个体的理性自信、完善自我的道德框架、提升自我的思想觉悟,进而实现个体自我认同。研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自我认同的作用机制包括“文化-自我生成”的社会机制、自主建构与外在制约的实践机制、“反思和创造”的内生机制,坚持实践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关系和谐原则、系统性建构原则,从认知、评价、认同和调控四个内在维度上提出了个人的自我认同能力和觉悟提升的个体路径,以及包括社会习惯、社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等文化路径来丰富和规范自我认同的内容,保持个体自我认同的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