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乳房因良、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或者外伤及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乳房形态不良或缺失。乳房形态不良和缺失可导致女性身体外形缺陷和心理上的创伤。上述问题可以通过乳房重建技术来解决。在1906年Tansini首次将背阔肌皮瓣用于乳房重建。1977年Mc Craw建立了肌皮瓣血供理论,为后来自体皮瓣乳房重建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1]。乳房重建发展至今,多达十余种术式,但最常见的术式主要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横行腹直肌皮瓣、背阔肌皮瓣、假体联合背阔肌皮瓣。早在1979年Robbins等将纵行腹直肌皮瓣(verticl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VRAM)用于乳房重建,三年后Hartrampf等人对这种方法进行改良,横行腹直肌皮瓣(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uscle,TRAM)被用于乳房重建[2,3]。由于TRAM操作相对简单,组织量丰富,对主刀医师和患者来说是一种不错的乳房重建术式选择。随着乳房重建术式的发展,1989年Koshima优先提出了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1994年Allen等将其成功用于乳房重建,并得以推广和使用,将其命名为“DIEP”皮瓣[4,5]。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是对TRAM的改良,但其操作相对精细、对主刀医师要求较高、手术时间较长。这两种术式已使用数十年之久,究竟哪一种术式更具有优势,尚存争议。本人根据收集的文献资料对DIEP、PTRAM用于乳房重建的受区及供区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从侧面反映这两种术式的优劣,为临床提供决策,给广大外科医生们提供一个好的指导。[目的]比较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和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Pedicled transverse rectus abdominis myocutaneous)乳房重建的并发症发生率,为临床医生在手术决策上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在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CNKI、维普、万方等网络数据库中进行检索1990年1月-2018年1月有关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及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的中文和英文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文献、提取数据和质量评价。原始文献包含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和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的对比资料。数据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3软件,采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对受区并发症脂肪坏死率、部分皮瓣坏死率、皮瓣全部坏死率、术后伤口感染率、血清肿发生率及供区主要并发症腹壁油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出文献1488篇,通过阅读摘要,剔除系统评价、病例报告、简讯、综述、外科技术、动物实验、解剖学研究、无相关统计数据、语种非英文或中文的文献1406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9篇,共纳入文献13篇,这13篇全为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DIEP与PTRAM乳房重建受区脂肪坏死发生率OR=0.77,95%CI[0.41,1.44],Z=0.82(P=0.41),提示DIEP和PTRAM组脂肪坏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部分皮瓣坏死发生率OR=0.80,95%CI[0.56,1.14],Z=1.25(P=0.21),提示 DIEP 和 PTRAM 组部分皮瓣坏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瓣完全坏死发生率OR=1.44,95%CI[0.82,2.53],Z=1.26(P=0.21),提示DIEP与PTRAM组皮瓣完全坏死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伤 口感染发生率 OR=0.39,95%CI[0.29,0.53],Z=5.93(P<0.00001),提示DIEP术后伤口感染率低于PTRAM组;血清肿发生率0R=0.49,95%CI[0.36,0.68],Z=4.32(P<0.0001),提示DIEP组血清肿发生率低于PTRAM组;腹壁疝发生率0R=0.17,95%CI[0.10,0.30],Z=6.30(P<0.00001),提示 DIEP 组腹壁疝发生率低于PTRAM组。[结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与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受区并发症相比,脂肪坏死、部分皮瓣坏死、皮瓣完全坏死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术后伤口感染发生率和血清肿发生率要低于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供区主要并发症腹壁疝的发生率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要低于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从并发症方面考虑,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重建要优于带蒂横行腹直肌皮瓣乳房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