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对屯留矿区南五采区煤层的赋存情况和影响煤层开采的地质构造情况进行详细研究;经过合理的施工、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以及反复、精心的对比解释工作,最终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在类似地质条件下开展三维地震勘探工作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勘探模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药量、组合、孔深、偏移距、检波器组合方式等野外试验,确定了区内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采集和接收参数;野外施工对村庄较多问题,采用变观测系统方法,选取合适激发位置,进行小药量(0.5kg)大排列(90道接收)的采集方式;对于浅层地质条件极复杂地点,采取模拟放炮方法,根据其地震记录特征及摸拟地震记录特征,对地震资料造成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合理施工参数。 2.针对研究区内村庄多、局部地形复杂的情况,确定合理的处理流程,做到变观资料的正确处理;对数据进行常规处理的同时,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这样避免了NMO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实现了共反射点叠加,获得了品质良好的三维数据体。 3.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的纵、横切片,对区内3#、15#煤层主要位置及其厚度和断层、陷落柱的产状及其分布情况进行解释,最后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更直接地反映区内地质体位置及产状; 4.煤层在空间展布情况在地震记录上有很好的反应。利用钻孔资料,通过对记录中同相轴的连续追踪,确定了3#煤层底板的分布情况;基本圈定了15#煤层冲刷变薄区及无煤区,为该区的煤层开采提供了详实可靠的煤层资料。 5.利用优化后的地震属性技术及切片,有效解决了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的限制及噪声的影响造成的小构造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不清的难题。属性技术可进一步识别微小构造,对地震常规剖面解释的小构造起到检查验证及补充完善的作用。 在取得以上认识的同时,本文的研究还存在几点不足之处: 1.勘探区面积大钻孔少(区内5个)且分布不均,在西部及南部没有钻孔位置,所解释的煤层底板等高线精度较低。 2.研究区内受大面积村庄限制,原始资料采集受到一定影响,降低了资料的品质,因此解释的相应构造的精度有所降低。 3.由于15#煤层厚度小且变化大,加之部分地段冲刷变薄缺失,15#煤层所形成的反射波能量弱,在时间剖面上准确划分其无煤区边界难度较大。 综上可知,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进行煤田地质勘探,并结合钻孔资料对勘探区进行地质解释,最终建立地球物理勘探模型,可以为煤矿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可靠保障,是解决煤田地质问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