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完美的资本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的存在使得公司外部融资成本大于内部融资成本,公司外部融资因此受到约束,这将有碍公司投资活动的顺利展开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公司面临外部融资约束,公司可能会在当期现金流中提取更多货币资金储存,以支持未来投资需求,即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强意味着其现金—现金流敏感度越大。因此,如何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以及降低代理成本进而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及发展表现出了对企业积极的治理效应,拓展了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组成内容。当前金融全球化的环境下,国际投资的障碍明显减少,资本自由流动为企业提供了进入全球资本市场的契机。优质的国际机构投资者通过其全球化的投资行为,影响着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资本市场。同国内机构投资者一样,国际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影响管理层行为或投票权直接推动企业建立更完善的治理规范,或者通过“用脚说话”买卖股票间接提高企业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另外,国际机构投资者具有更强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其注重长期收益的投资理念更能推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在我国QFII制度的背景下,本文基于企业融资约束这个视角探讨QFII持股(包括企业是否具有QFII持股,企业QFII的持股比例以及QFII持股时间长短)对公司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缓解作用,结合企业产权性质及金融发展程度这两个因素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企业是否普遍存在外部融资约束,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是否大于国有企业?(2)QFII持股是否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长期债务融资能力?不同产权性质下,QFII对企业融资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金融发展水平是否影响QFII持股对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缓解程度?这种影响是否在不同产权性质下有差异?(4)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与QFII短期持股相比,长期持股是否更能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研究方法上,本文首先通过规范研究分析了QFII的发展现状,从理论上分析总结了QFII对企业融资的作用机理。实证方法上,本文沿用融资约束现金—现金流敏感度模型,通过多元回归来验证QFII持股对现金—现金流敏感度的影响,利用债务期限结构模型来研究QFII对企业长期债务融资能力的影响,进而解释QFII持股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影响。并通过heckman检验考虑QFII自选择问题来进一步验证假设,得出结果如下:第一,当前我国上市企业仍然普遍存在融资约束情况,而且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大于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二,区分产权性质之后,发现QFII持股缓解了上市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提高了上市民营企业的长期债务融资能力,且其持股比例越大,缓解作用越明显,而这种作用在国有企业并未体现。第三,区分产权的基础上再根据金融发展水平中位数分组,研究发现,对于民营企业,金融发展水平促进了QFII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程度和长期债务融资能力的提高。而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金融发展水平仍然未能促使QFII减少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整体分析来看,QFII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开放过程中的过渡性政策,其对境外优质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及企业代理问题。但是,这种作用需要高水平的金融发展水平和更市场化的产权性质支持。所以,在积极引入QFII的同时政府也要重视对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民营经济的支持。